第二节 通讯发展概况
第二节 通讯发展概况
建场初期,没有线路,只有一个邮电营业所,直接由北安县邮电局领导。1959年,场部设磁石式20门电话机,配备电话员一名,线路员一名。对内通话至七个生产队、一个牧业生产队、二个工副业生产队。对外通话至赵光办事处,当时场内有电话六部。
1968年改装为磁石式30门交换机,人员增加5人(电话员三名,线路员二名)。
1970年组建为生产建设兵团六十八团后,成立了通讯股,股长张树槐负责全团通讯工作。
1971年后,重新架线,从建设到通北35公里,到赵光53公里(走一分场),到一分场 20公里,到三分场20公里。
1977年恢复农场建制,撤销通讯股,归场人民武装部领导。
1979年,体制变动,由武装部划归电业所,并成立了建设农场通讯站。站长赵旭臣,主干线路三条,即一、三分场、通北、各生产队都是专用线,全场121.3杆公里,杆质主要是白杆,油杆6公里、水泥杆5公里、电缆3公里。
1981年各生产队电话改成双线,消灭了同杆架线(电线与电话线分杆)。配备人员19人(8名女电话员、10名男外线员、1名男技工)站长石丕文。
1985年止,总场、分场、生产队都是有线电通信,总场设150门供电总机,用于机关、直属连队、二分场机关、生产队等用户。
一分场设磁石交换机50门,用于分场机关、各生产队等用户。三分场设磁石交换机40用于分场机关各生产队等用户。通北转运站设30门磁石交换机,用于转运站、货物邮局、林业局等用户。从建场以来初步掌握总投资数是11万2千元(线路)。
随着农场的大好形势,通讯站已由兵团时10人发展到25人(线务员12人、话务员11人、技术员2人)。站长佟旭明。
同时通讯线路全程全网、上下沟通。对赵光两路电话,一路实线,一路载波。对北安两路,都是载波,即便利指挥生产,也便利信息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