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计划管理一、概况
农场的计划管理,包括编制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环节。
建场初期,计划管理薄弱,机构不全,力量不太足,业务水平也不太高,没有制定长期计划,只是本着“多开荒,多生产”的原则。
1958年,强调搞远景规划,当时,缺乏计划管理知识,只强调“大跃进”,出现了许多不切实际的“高指标”。由于脱离实际,计划始终没有实现。
1963年以后,本着垦区重新调整的发展规划,场从1963年开始执行,至到1966年。附表说明。
1963—1966年规划执行情况
亩、千市斤
从以上表格来看,场发展的远景规划中是符合实际的,也是促成六十年代中期,稳定发展的一个较好的长期规划。
1968年,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以后,计划管理被削弱,在长期计划方面,又重复了1958年开始的一度不切实的教训。如“三年上纲要”“五年过黄河”结果计划未能实现,每年财务计划无法实现,造成生产下降,亏损增加。
1979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场设想过发展规划,并在1980年提出,到1983年,耕地面积达241200亩粮豆播种面积208167亩,平均亩产272.6斤,总产56743000斤。
1985年开始制定到2000年的远景发展规划,经过几次反复,初稿已出,它鉴于三十多年的实践,长期布局、速度和比例。而且从资源以及资金、物资、劳动力、技术等各方面安排,都本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二、财务计划内容
财务计划是反映国营农场计划期内各项资金的来源和使用,也是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和取得成果而发生的消耗,以及农场与国家之间的缴拨款关系。
财务计划,按生产资金在运动中转化为不同形式,可分为基本和附加两个部分。其中资金计划、成本计划、利润计划、是财务计划的基本内容,内容有三:
1、流动资金计划,农场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除有必要的固定资金外,还要有一定的流动资金,流动资金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那部分资金,主要就是储备资金、生产资金、产品资金三个部分。
①定额流动资金计划;②银行借款计划;③资金收支计划,也称为资金平衡计划。
2、成本计划:农场主要从事农、林、牧、副、淦渔和工业生产。根据各项生产任务,编制各项生产计划,然后按计划进行生产,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成本计划内容有:
①农业成本计划。
②林业成本计划。
③畜牧业成本计划。
④工副业成本计划。
⑤管理费和营业外支出计划。
3、利润计划:利润计划包括销售利润计划和营业外收入(收入减支出净额)计划。利润计划是在生产计划,销售收入计划和成本计划的基础上编制的,利润计划有农、林、渔业利润计划;畜牧业利润计划;工副业利润计划。交运费利润计划。
三、财务计划的编制
财务计划政策性很强,不仅涉及到农场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而且还涉及到农场与国家,农场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到个人的利益。因此在编制财务计划时,掌握了以下几项原则:
1、认真贯彻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国家有关规定。并以上级下达的财务指标作为编制财务计划的依据。
2、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又要注意有充分的余地,搞好综合平衡。
3、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国家、集体、个人)
4、实行领导、专业人员和群众三结合,坚持群众路线。
四、财务计划的执行
编制财务计划是实现予定奋斗目标的开始,更重要的在于组织计划的执行,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保证计划的实现,协助了产、供销各个部门,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广开生财之道,增加收入,节约开支努力完成和超额完成各项财务计划指标。
建场到现在财务计划完成的情况是不好的,大多数年度是亏损的,亏损最多的是七二年,亏损额为745.8万元。亏损最少的是五六年,亏损额为3万元,盈利的年度不多,盈利最多的是八三年,盈利额179万元,最少的是七九年,盈利为0.5万元。(具体财务计划执行情况见后页附表)
历年财务计划执行情况
单位: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