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政治第一章 党的组织第一节 党组织状况建场初期,我场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农场设党总支务工作由北安县委领导。
1956年5月,中共北安县批准,中共和平农场总支委员会成立:党支书记,苑凭(县委书记兼);副书记:李福;委员:李福、程雪儒、金连城,韩武臣。
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来场,由1956年的28名党员增加到近50人。党组迅速扩大。基层党组织10个。总场党委设常务委员会。党委书记郭向阳。
1966年6月,农场进入了“文化大革命”党组织受冲击停止活动。
1970年,成立六十八团。一个团党委。三个营党委。各单位成立了党支部。开始逐步恢复了党组织生活。
1976年,恢复了农场体制后。全场有了农场党委1个。分场党委3个,基层党支部48个。1979年建立了机关党委1个。
1985年场党委1个,教育总支,基层总支各1个,分场党委3个党员617人。
历年党组织变化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力加强了思想工作。一是搞好组织建设,几年来。为了按着四化要求。加强了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选拔了一批年富力强,能打开局面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使一些长期落后的单位,很快改变了面貌。如一分场三队,三分场十九队的班子。
二是狠抓了党的思想建设,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党员进行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形势政策的教育,使干部和职工即提高了政治素质,又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热情。在1985年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九队支部书记王恒昌同志率领全队职工日夜奋战,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麦收。四队党支部书记任兴乐在自然灾害面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掌握天气规律,抓住时机,指挥得力,减少了小麦损失。
十六队党支部兴办家庭农场后,基本做到了两个文明一起抓,收到了好的效果,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比较突出。
一队党员李松泉,在灾害面前放弃了自家小麦,抢收其它家庭农场小麦,这种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格。
三是从作风建设上党风实现根本好转落实了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同时对全场四个基层党委和53个基层支部本着“巩固,充实,调整,提高”的原则进行了整顿,几年来,先后有80名有专业特长年富力强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担任领导职务,充分发挥了“四化”建设中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