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普通教育
第三节 普通教育
一、初建时期
建设农场场部小学始建于1959年3月1日,校址在九道沟(现总场机关)场部食堂,桌椅是职工吃饭用的园桌和木凳,黑板是一块长宽不足一米的木板刷上黑墨;是一、二、三年级复式班教课;教师一名学生13名,大龄的住在场部(现十二队)和纸砖(现十一队),距场部七里路,遇到的雨天学生上学困难,没有平坦的公路,只在荒原上踏出了一条小路,学生的程度高低不等,散慢的习性很重;家长又大多数是文盲和半文盲,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959年8月,场部小学搬进了新盖的砖瓦教室,购置了新黑板和桌凳,学生捐献了脸盆、毛巾、笤帚、铁锹等物品。1959年9月6日开学已有47名学生,教师仍是一人,还是复式班教课。下设还有四名小组长,没有教具,师生用木板硬纸片、泥土自做简单教具、简单挂图自己画。已按教学要求正常开了数学、语文、体育、音乐、图画课。新的校舍,增多的同学,为这所学校增添了活力,朗朗的读书声,欢快的歌声、一、二、三、四的练操声,显得这山沟里生机勃勃。学年末考试成绩以五级分标准,班平均各科成绩达4分。在授课的一年内赵光农场局主管教育工作的宣传部长孙长双几次来校关心学生,了解情况,并为我们照了像。
1960年春,拨给场部小学几亩校田地,种上了向日葵和大窝瓜秋季丰收了,一袋袋的葵花籽,一堆堆的大窝瓜都交给了食堂,赢得了领导和职工的好评。赵光农场局的韩友局长亲自来场看望师生,还给我们照了像。同年又在青年团总支的关怀下,建立了少先队组织,有十几名骨干学生带上了红领巾。
田乙公司和三○五小学的建校情况基本和场部小学相似,只是这两所小学的学生都是本队的职工子女,居住集中,没有就学行走的困难。赵木匠小学的条件好些,是由老乡屯合并到农场的,有单独的教室和操场,一切比较正规。
二、巩固发展时期
从1962年至1966年,这一阶段我场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是积极、稳定的,发展的速度也是符合客观实际的。1962年全场只有小学四所,其中初级小学三所、完全小学只有场部一所,教师一人,在校生126人到1965年末;学校发展到11所,其中小学带帽初级中学两所,完全小学三所,初级小学八所,学生人数与建校初期增加了五倍,小学教学网点基本遍布全场,小学入学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基本保证了职工子女就近上小学。
在教学管理上积极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德育方面除了进行正常的“三热爱”等教育之外,着重开展了“学雷锋活动”,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在智育方面,贯彻教育部规定的计划,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认真学习并推广了苏联教育学家凯诺夫的课堂“五大环节”教学法,强调基础知识训练、注重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并组织了各学年组、各学科的竞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因而尽管师资水平不高,但是由于教职员工干劲大,事业心强,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刻苦努力,守纪律,还是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1962年小学参加升赵光中学考试的应届毕业生十三人,考取11人,升学率百分之八十四点六;1963年,应届毕业生12人,升学率为百分之八十三点四1964年小学毕业14人,升入赵光中学12人,升学率为百分之八十五点七。
三、十年动乱时期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场的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1966年秋,“文化大革命”开始时,还能够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从九月末开始大部分学校停课闹革命,学生成立了“红卫兵”组织正常教学便不能进行了,师生共同闹革命,成了“同壕战友”。
1968年复课闹革命,秋季工宣队相继开进了各学校,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对师生进行军训和再教育。清理了“阶级队伍”非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学校领导和数十名教师被清出了教师队伍,下放到生产队劳动改造。于是教师缺乏便由下乡知识青年抽调补充。1976年初全场教师队伍中有近名是城市知青,占教师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多。
在教学上贯彻“五七”指示,开展学工、学农、学军活动、学生上课没有课本念语录。大力推行“朝农”经验,搞开门办学,实行开卷考试。赞扬白卷英雄,批判师道尊严,鼓吹头上长角、身上长刺,提出师生是“同壕战友”,随着这股风,学生在校期间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学习而是开门办学,所以造成师生思想严重混乱。一届又一届的中学毕业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就远远达不到应有的程制。结果,后来大部分成了“双补”对象。
1970年,我场又掀起了建中学热,1976年至1973年场部学校、一、三分场场直学校办了高中,有的连队小学又盲目地办了初中。结果造成师资力量不均,给教学带来很大损失,形成了后来有高中文凭而没有实际文化水平的一部分高中毕业生。
四、教育改革、振兴时期
1976年至1985年,农场的教育迈进了新的历史时期。粉碎“四人帮”以后,各学校恢复了原来的体制。1977年成立了文教科,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文革”中被清除教师队伍的教师重新归了队,知识青年大量返城,造成师资严重缺乏,采取了从外地招聘和自己培训的办法调整、充实和加强了师资力量,重新任命了各校领导;并将“文革”中迅速膨胀的校点进行合并,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1979年,工宣队从各校撤出,为了尽快从思想上肃清十年动乱造成的不良后果。各学校首先从学生的思想工作入手,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政治课讲革命传统,革命理想,开展学雷锋,“创三好”和“五讲四美”活动。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党支部、共青团和少先队的组织作用。学校的工作开始走上正轨。学生的思想相对稳定,学习目地明确,态度端正,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
1982年,根据国发(81)144号文件规定,我场为全场中小学教师和教工普遍调了一级工资,其中有65人调了两级,进一步调动了广大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1984年,教育科改为教育培训中心,对教育领导干部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全场的教育工作进一步得到了发展,教育制度得已完善。
1985年,由教育培训中心改为教育科又调整了科领导人员。并充实了教研人员。由原来科研室一人又增添了一名副主任和两名小学教研员教育工作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各学校的学习成绩稳步上升。
在教学管理方面,1980年,为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场党委及有关部门曾多次研究措施,做了一些工作并收到一些效果,小学平均成绩由七九年的六十三点九分提高到八○年的七十二点八分,提高了百分之十三点九;1981年,开教学方面适令儿童入学率以是加强管理,落实教师岗位责任制鼓励提高教学质量,调整师资。通过考试考核,内调外调又充实了一部分小学教师,小学统考成绩达八十分,名列管局第二名;初中平均成绩从八○年的平均成绩三十八分到八一年上升到五十二分,八二年又达到五十七分教学成绩步步高登;1983年,全场教育工作重点又由小学转到中学,考入局重点高中二十人,我场升学率名列管局第一名;年由教育培训中心书记马玉,主任曲友堂、副主任隋振勇亲自带领全场各校主要领导去哈市南岗区大成小学、哈铁四小、建成中学、哈市第十五、第四十中学参观学习。把学得办校的好经验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加强了各校领导力量,注重了科学管理学校,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场教育由经验管理型向科学管理型发展;1985年全面调整了教职工队伍。对四百零八名教师进行全面考核,经过整顿已有38名教师,39名教工分离出学校加强了师资力量,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五月下旬由教育科领导和各校领导对全场中小学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评比。肯定了成绩,找出了差距,提出了改进措施。为加强学生的思想建设。在全场中小学普遍进行了“五爱”教育和法制教育,为活跃文体活动还举行了全场歌咏赛、书法、画展、越野赛、文娱晚会、篝火晚会。
在教学方面进行改革,注重了教育科研活动。教育科教研室组织各校骨干教师先后去克山、北安、绥化、哈市等地观摩教学,吸取了好经验。1980年至1981年两次组织教师去哈市安广校听全国特级教师柳玉芳讲课,并结合我场各校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采访了柳玉芳老师,从而解决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注重了加强双基训练。并进行了“集中识字”、“分格训练”、“六因素”单元教学法,“赏试”教学法、“注音识字、提前读写”、“集中识字、提前读写”等实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幻灯、录音、录像等加强直观教学。
在师资方面,采取由外地招聘,本场自培师资班,脱产进修,在职函授学习,组织业务学习,提高了师资水平。
我场对体育教育很重视。七九年到八二年各校注重开展体育活动,隋振勇主动去各校帮助选拔运动员并负责训练运动员工作。在北安管局举行的历次运动会上有多项名列前茅。八三年由体育学校本科毕业的车延河老师担任校际教研组组长,全场统一制定体育教学计划,组织统一备课,抓体育运动队训练,开展体育锻炼标准等活动,对青年体育教师进行传、帮、带,每月集体活动一次,学习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搞体育公开教学。使全场体育教师基本学会备课,写教案,按要求上好体育课。全场八五年体育达标:小学百分之三十,中学百分之三十五。八四年至八五年在北安管局运动会上,有数名单项名列前茅。郭全同学参加了总局中学生运动会取得了三千米第二名。
通过以上充实、调整、改革、教学质量逐年提高。1982年,我场中学培养的学生:潘丽君考取了辽宁大学;孙淑明、岳淑珍考取了高级中专。1983年,马志强考取了哈师大本科。1981年至1985年,初中毕业考入局高中学生累计117人,考入初级中专2人;高中毕业考入大学14人,考入高级中专4人。几年来我场升入局高中的升学率在北安局都是名列前茅。
1979年至1981年,出席场级以上先进个人116人。1982年出席场级先进学校有二中、三队小学校、十二队小学校、十七队小学校;一分场中心校小学组,三分场中心校低组,职业高中专业组为先进教研组;先进个人25人;先进标兵一人。1984年,出席场先进个人 26人;先进班级十个,先进团总支1个;优秀教练员一人。1985年,一中出席北安局先进学校场直小学、三队小学、十一小学、十七队小学为场先进学校;一中数学组,二中数学组、三中语文组,场直小学三年组,一分场六年组、三分场小低组为先进教研组;一中团支部为先进团支部;场直小学少先队组织为先进少先队;先进班级十个,出席农垦部先进教师一人;出席总局先进个人2人;五好教师2人;出席管局先进教师5人;场先进教师 29人;优秀团员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