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职业教育
第四节 职业教育
据统计我场每年有百分之七十的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学而需要就业,但普通中学教育,由于知识单一,缺乏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训练,就业学生很难适应生产的需要。因此,提出了改革中学教育结构问题。1980年4月,农场总局党委作出了《关于办好垦区职业高中的决定》明确规定职业高中的性质是为农场培养有技术的后备工人的学校,培养目标是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和一定专业知识,技能的农场技术工人,根据这一规定,结合我场的实际情况。1980年8月我场办起了职业高中。农机专业两个班,附设在场直中学,招生学生九十余人,校长曲友堂,副校长隋振勇,代主任赵嘏,专业课教师3人,文化课教师由场直中学教师兼任。
1981年,职业高中独立设校,校址迁往场部北山,教室面积180平方米,宿舍四百平方米,食堂八百平方米,书记兼校长杨刚,副校长马生殿,主任赵嘏,专业课教师8人,文化课教师8人,农机专业两个班,农学专业两个班,学生240人。
1982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新建了五百平方米的教室。书记吴洪义,校长马生殿,教务主任赵嘏,总务主任张德福、曲义举。新招农机专业两个班,在校生三百余人,专业课教师13人,文化课教师11人,教工29人,场拨给耕地四十三垧,拖拉机一台,还有部分简单农机具。
1983年,书记、校长隋振勇,副书记副校长郑和,教务主任赵嘏,总务主任张德福,副主任刘喜生。第一届学生百分之百毕业,在校学生近300人,文化课教师12人,专业课教师15人,文化课教师12人,教工20人,场又拨给胶轮车一台。
1984年,领导人员和任课教师不变,后勤工人精减只剩四人,学生毕业116人,在校生不足200人,学校又办起了电机修配厂由教务主任赵嘏兼修配厂技术员,还有一名技术工人。
耕地四十三垧主要作为生产实习,种些疏莱、土豆之类,用于改善伙食、降低成本,修配厂纯收入4300百余元。
1985年,职业高中与一中合并,领导与一中合一,由于主办家农场,部分学生中途退学、在校生只有120人。
到八五年暑假,我场以培养出职业高中毕业生共265人,大部分已在本场就业。并成为生产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