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医疗
第二节 医疗
1956年建场初期,只有一名医师和一名卫生员,没有固定卫生所,只是在帐蓬的一角用粗树枝搭的一个案子,有两把镊子、一把剪刀、红汞、碘酊、急救包、常用药也只有十滴水、麻黄素、阿斯匹林、小病阿斯匹林,大病一律外转,由于建场人年轻,体质又好,这几年未发生过大病。
1957年,上级分配一名中专毕业的医生和一名从抗美援朝前线转业的。到1959年就算有了专门房舍的卫生所,配有一名医师四名医士(其中一名助产士)和六名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的卫生员,卫生所设所长,归场长办公室领导。当时的卫生所,配有血压计,听诊器和一般外伤的处置器械。
1963年,农场建制变化,分别为三个场各自的卫生所,三处卫生所的人员为14人,其中建设农场卫生所7人,双丰农场卫生所4人,涌泉农场卫生所3人,他(她)们即能诊视内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又能接产当助产室,可谓之多面手。
卫生所设置了诊床,增添了电热消毒器、敷料罐、污物桶、药品柜、调剂台等。生产队卫生员也都配备有诊包、听诊器、注射器和一些常用的片剂、针剂药品。
1969年,组建了生产建设兵团,场改为营,营卫生所即原农场场部卫生所,随着兵团战士(城市下乡知识青年)的增加,卫生人员也相应增加,各连均配男、女卫生员各一人,这相当数量的连队卫生员,基本是“六、二六式的赤脚医生,只能简单的处理一下小外伤,抹抹红汞、碘酒之类的简单处置。
由于处于史无前列的年代,各种规章、制度都付诸东流,此段时间里,工作失误屡见不鲜。
1971年五营卫生所与黑河马场卫生队合并,编制为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十八团卫生队,马场卫生队并入医护人员20多人,各种器械约值人民币50,000元。经过搬迁和扩建卫生队,盛时期的卫生人员有76人,连同营、连卫生员数达177人,开设了门诊和住院部,有病床35张,分别设立了外科、内科、中医科、五官科、妇产科、检验科、理疗科、X光科,药房分为中药和西药,建立了供应室和制剂室。
由于返城。1976年至1979年的困退、病退、截止1980年初统计,城市下乡知识青年的卫生人员。在岗的仅剩23人。
为生存和事业的发展,尽快的加强卫生队伍建设,经上级批准1979年10月至1980年10月,场办了以当地青年为主的医训班,学员40多人,由已故的五十年代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专业毕业的高允舟医长(后调管局中心医院任副院长。1982年患癌症去世)主教这批学员就是现在的医疗卫生岗位上的骨干力量。
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八○年以后,陆续又送来20余人到黑龙江省医院,哈中医学院,哈尔滨儿童医院哈铁中心医院王岗总局医院等进修。三中全会以后,又建了489平方米砖瓦结构的病房,分设了“内、儿”和“外、妇五、科”,手术室也接近技术要求,新购了万能液压手术床,无影灯、电动吸引器、麻醉机、安装了暖气和自来水,各科室增添了器械柜,中药房添了药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