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卫生防疫1980年成立卫生防疫站,1985年设专职站长。
1980年抓了场部道路规划和环境卫生的基础建设,清理垃圾,试行学校卫生管理制度。
1984年,对全场居民点进行了大骨节病普查工作,在三至十六周岁人群中,查出大骨节患者3236人,及时地在全场开展了服亚硒酸钠的三年攻关工作,一年后经上级有关业务单位鉴定效果显著,好转率达百分之90%。
1985年以来与职工医院检验科配合对全场从事饮食、食品加工、冷饮销售人员和托幼工作人员进行了体检和肝功化验,对患有肝炎等传染病的人员建议有关部门予以调换。
近年来,灭鼠工作也有了进展,一年二次的法定灭鼠行动效果突出每次每户免费供应成品毒饵半公斤,鼠的密度明显下低,对防止医病,节约粮食并起了不小作用。
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克山病时有发生,但是由于医务人员缺乏“地方病”的诊断经验,相当的一段时间里还控制不了“克山病”的蔓延和续发。面对这一现实,医务人员不怕困难,利用现有条件深入病区,采取土法(针灸和拔罐)及时抢救病人取得了效果,实践中发现,克山病多发于五户(脏户、寒冷户、冒烟户、外来户、贫困户)为后来地方病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为六十年代推行“五有”“三勤”“改水”等防治创造了条件。目前已基本控制了克山病的再发生。
1978年秋冬之季,龙江大地由南向北吹起了一股“讨药风”,风势之大涉及大部城乡,我场场部(九道沟)的一棵歪脖树也被挂上了红布条,传说是神仙显圣,由于十年动乱,一些久病的妇女,脆拜在树下敬酒、磕头等待恩赐灵丹妙药。一些上未返城的下乡知识青年为了教育这些无知者,趁黑夜混入脆拜行列里,将泥球和臭鸡蛋暗地里放入裱者的讨药碗里,使他(她)吃了苦头,加上卫生部门及时进行科学知识广播教育,这股风很快消失了。
3-16岁大骨节患病统计
附表2
历年传染病发病一览表 附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