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章 风 俗

第三章 风 俗

第三章 风 俗


建设农场有一万四千口人,五千多名职工。这些人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除百分之九十多汉族外,还有蒙古族、满族、回族、朝鲜族、土家族、彝族等一些少数民族。尽管来自不同的省份和地区以及民族习俗各异,然而,从风俗习惯上基本都已东北化,从简化。一些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农场已体现不出来了,一些节日也化简了。但是,一些民族传统的几个节日还是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婚、丧、嫁、娶还多少保留了一些传统的色彩。
  春节,对于农场来说也和全国一样,是一个最重要,也最受人重视的重大节日。春节之前家家办年货、买鱼、买肉、杀鸡杀鹅;写对联、糊灯笼。做为家庭主妇的母亲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既要准备春节期间饭菜,又要为孩子们做新衣服,还要打扫室内外卫生。男孩子们都忙于买足够的鞭、炮和灯花,在过节之前就可以不时地听到鞭炮的爆炸声和孩子们的笑声。大人们也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里忘记了一年的疲劳。
  三十的夜间充满了诗情画意。过去宁静的夜晚。这时到处都是甜密的微笑,过去漆黑的世界,这时被家家门前的彩灯照如白昼。远远望去,好似夜宇当中闪烁的明星,蜡光的跳跃,又似繁星迷惑地眨着眼睛,惊奇地观察这奇异的世界。孩子们三一群、五一伙手提灯笼走街窜户,恰似夜空中的流星,给静止的星空增添了动感和活力。
  除夕守夜这是一个传统的习惯,在午夜时家家户户都围坐饭桌前吃饺子,吃饺子前家家炮竹声声,户户灯花凌空。放炮竹的任务当然都有男孩子来承担了,他们的家长和姐妹团团围观之下,勇敢地拿着香头式香烟、慢慢地、颤颤抖抖地点燃了导火索,这时的女孩子双手捂着耳朵,即害怕又抱着好奇的心情远远地看着。当炮竹响过,原先紧张的沉默被一阵欢快的惊奇声打破。
  吃过午夜的团圆饭,大人们有的打扑克,有的玩麻将。孩子除了各家去串门外就是吃糖、水果或听母亲讲神奇的故事和传说。这一夜大多数人都不睡觉。只有坚持不了的孩子们和衣躺在热呼呼的炕上睡去了。在酣睡中,脸上还传出甜美的微笑。
  初一早上家家户户都吃饺子,吃过饭后,孩子们又开始了快乐的一天女孩子们花枝招展,尤如在雪地之中绽开了朵朵鲜花。大人们开始走家串户拜年。这一天人们的关系显得格外融洽,人们见面都互相拜年;“新年好”有些人还风趣地双手一抱“过年好!恭禧发财”等等。这一天人们好象都忘记了过去的恩恩怨怨。或者说。过去的恩恩怨怨都在一声“新年好”当中摆脱了。  
  正月十五做为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来了。晚上家家户户彩灯高悬,彩灯各式各样,有五角形的、有八角形的、有圆的、还有冰灯。这天晚上是孩子们把自己所有的灯花、鞭炮都拿出来一起燃放掉。这时站在外边使你目不暇接,到处是灯、满天彩虹,炮竹声此起彼伏、蔚然状观。这是春节的一个高潮也是最后的一个高潮。
  放完鞭炮后,有些孩子们到有土井的冰上打滚,称为滚冰。据说,滚冰后一年不得病。当然,在过去是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东西,现在则成了一种风俗。
  二月二吃猪头,这是一种传统的习俗。有条件的都要买二个猪头,留着这一天吃。二月二一过,春节也就结束了。孩子们又在急不可耐地盼望着下一个春节的到来。
  五月节
  五月节,这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这一天的早晨,人们到野外草地去踏青、用露水洗洗眼晴。据说这样可便保持眼睛明亮。然后采集艾蒿防风等。人们带上香荷包、屋门前挂上纸做的葫芦,挂葫芦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据说在古时候,有一男人的妻子死了,留下一个孩子,后来这个男人又娶了一个妻子,这个妻子非常贤慧,对待前妻的儿子比亲母亲还好。当她生了孩子的时候还是一如即往。一次她回娘家,怀里抱着前妻的大孩子,而她亲生的小孩子在地下走着。被一个白胡子老头看见了,就问她;“为什么抱着大孩子、而让小孩走”?她说;“大孩子丧失了亲生母亲,我要让他感受到母亲的温暖”。白胡子老头听了很受感动,就告诉她每年端午就在门前挂上一个葫芦,保证她家年年康泰。这样挂葫芦就流传开了直至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