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在建设农场的回忆 郭向阳

回忆录

在建设农场的回忆 郭向阳


我本来是国营通北农场第三作业区政治主任,1956年6月抽调到北安市委审干办公室协助工作。1956年12月30日到和平农场审干,与我同时来的有金连城(后任建设农场场长)、高冬科(北京下放青年),王江(后任建设农场队党支部书记)。记得当我们来到通北镇时,正赶上1957年元旦和农场建场一周年纪念日,因那时和平农场还没有建筑房子,为了纪念新的一年开端和总结一年来的建场工作,全场人员都集中在通北镇办事处一栋旧土房里开大会。会议由建场主任程雪儒主持,大会开得很热烈,工人们决心很大,一致表示一定要把荒原变良田。
  我们这次来场主要初步了解一下干部队伍情况和确定和平农场审干小组的组成,不久又回到北安市委。后来在5月份才正式到场开展审干工作,这次审干历时4个多月就结束了,因此那时和平农场干部队伍大部分来自部队和国营通北农场以及各类学校,干部出身历史都比较清楚,其中只有3名有一定政治历史问题,少数人有一般历史和家庭成份问题,我们根据毛主席历来的教导,本着“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和有反必肃”的政策,对3名过去参加工作时来曾向组织交待过本人政治历史问题的人,反复地向他们讲解了党的政策和认真细致地做了政治思想工作,使他们很快的向组织交待了问题,后来有2名(潘××、李××),作了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另一名(张××)因问题复杂由他原籍(山东省莒县)公安局派人送回当地审查,审干后我就留在和平农场了。
  1958年春播前和平农场分开两个农场(即和平和建设农场),和平农场书记周海,场长程雪儒,建设农场书记是我,场长金连城,同年秋又撤销了和平农场,原场人马(书记、场长调出)全部归属到建设农场。不久赵光垦局成立。为了加强农场的领导,相继调来了刘文(场长)、李万发(副场长)、马宝琛(副场长)、孟昭盛(场长)、蒋春霖(副场长)1962年于景钟调来任书记,我任建设农场场长,场长职务对我来说是比较合适当的,因为场长主要抓生产工作,我一向比较偏重生产,这次调整正符合我的口胃。
  1965年建设农场正在大发展时期,又同时分开了个农场,原和平农场部分单位成立涌泉农场,原八二农场(原部队借用、期满归还农场的部分)成立双丰农场,建场后不到10年时间先后合分就变动了3次,至今建设农场的场名还有人常叫和平、涌泉等等的老场名。在建设农场从1957年算起到1970年调出,共计工作了14年,是我参加革命工作以来最长的一个单位,这里的风土人情,对我的印象最深刻。
  建设农场建场初期生活和工作是特别艰苦的,我们到场时还没有建成一栋房子,三○五(当时和平农场场部)还是支着一顶顶帐蓬,各开荒点只是用茅草搭起一些简单的窝棚,睡在地面上,伙房就在露天低下做饭蔬莱又缺少,常以大蒜当菜吃,而工人们工作热情很高,一个个身着油亮油亮的油衣服,正忙着开垦荒地,年青的工人在工作之后见到茫茫大地和被开垦出的黑油油的土地时,兴高采烈地用脸盆当乐器,扭起东北大秧歌和唱东北二人转,周兴春、刘和、冯之贞等几位青年工人,二人转也确实唱出一定水平,每逢年节他们还演出一些小节目,有的还真够逗人的。
  建场那几年困难真够多的,千古荒原沼泽地面积很大,地形地貌复杂河沟甚多,有一队河沟和重山的地理环境,那时还没有修建高路基的公路和坚固的桥涵,每逢洪暴雨后各条河沟洪水上涨。临时的桥涵被冲走了,一个个生产队就象海中小岛屿,当时有人把较远的生产队称作台湾,东沙和两沙群岛,在汛期因洪水正常上涨,交通被隔绝,物资和生活供应常常发生困难,天乙公司一带(现在二、三队)有时吃粮运不过去,大家都煮麦粒和黄豆当饭吃,后来打了一只2米宽、3米多长的小渡船,在轱辘滚河中来回摆渡。
  建场初期至六十年代农业机械数量不多,而且都是一些老式的农机,有的八并八凑合成一台,王堂驾驶的那台拖拉机就是德特的引擎和纳齐的底盘合装成的,大家叫他“纳特”。后来还发挥了效率,被评为赵光地区的红旗车组,收获机械更缺。大量的收获工作一半靠人工,涝年几乎全部是人力收获的,所以繁重的脱谷任务一直要脱到年底才能完。为了完成脱谷任务过大年才放一、二天假,那时劳保待遇少,二年机务工人才发一套单作业服。寒冬腊月气温降至零下三、四十度,工人们在田间昼夜作业,身穿被油泡透了的短棉衣,脚穿 趿拉鞋和趿拉草保暖的胶鞋。冷了欢干一阵子。
  六十年代以前场部各科室总共只有20来名工作人员,每年每人还要包产包收2垧地大豆,我和农业技术员毛炳富,农机技术人于森一大早便下到生产队,天大黑才回场。每天要步行二、三个生产队,吃饭也在田间,夏季每人一把锄,秋季手持一把镰,到田间总要劳动一天半天的,如到近处生产队三○五(六队)、二部落(三队)小气候(十七队)东二站(十八队),当天回不来就在职工大宿舍,或在队办公室小学躺一宿,在关键的作业季节,我们在夜间还下到田间检查质量,有时还发现个别司机钻进麦秸堆睡觉和停车打磕睡的驾驶员。当我们用低声轻轻地招唤他们醒来时,司机很受感动,当即下决心以后绝不发生类似情况,并劝我们回家休息。有时由于森开车,让司机再休息片刻。
  建设农场从1958年后农业产量逐步提高,畜牧也加快发展,到十年动乱开始时,在机械力量和施肥不足的条件下,粮豆平均亩产达260斤左右,粮食亩产接近300斤,大豆亩产接近200斤,在赵光地区粮豆平均单产和总产以及上交粮都名列前矛,大豆在省属农场中站第一位。1965年大豆获得空前大丰收,好几个生产队亩产超过300斤,授省农业厅邀请,出席过中央农业部在吉林召开的全国大豆丰产经验交流会议在会议上场农业技术员毛炳富同志重点介绍了大豆丰产栽培经验。得到大会的好评,后来被省农垦厅划分为大豆生产重点农场。
  建设农场有相当数量的低洼易涝地,后来我们把它开发后种上了稗子种植面积在涝年和偏涝年达到五千多亩,连年获得丰收,籽实亩产平均300多斤。除了留足饲料和烧酒外每年还向国库上交了大批稗了,稗子是一种特做,酿酒的好原料,海伦和绥化县酒厂每年都来场争先抢购。建设农场由于连续多年高产和稳产,后来被称为赵光地区的“小江南”其实建设农场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并不比赵光地区其它农场条件优越。原因是当时的领导班子有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工作比较深入,基层生产队的干部工作踏实,生产管理好,特别有一支经验丰富、工作实在的科技队伍,在科学种田上认真积极负责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