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回顾建场时期的节支精神

回顾建场时期的节支精神


孙作尧
  我原在国营通北机械化农场(现在赵光农场)物资库任会计工作,1960年调到和平农场(现在建设农场)后继续当任材料会计。建场初期正是贯彻执行毛主席号召的“因陋就简,勤俭建国”的方针时期,当时因我国工业不发达,各种物资普遍欠缺,农场所需物资除了油料和机械零件需要花钱购买外,其它物资大部份靠自力更生制造的,特别是低值易耗物资尽量做到不买和少量。
  建场初期农机数量不多,田间生产很大一部份靠畜力和人工劳动。一大批改良农具和小农场都是利用清山时间伐下来的小径园木和弯曲不成材的林木制造成的。有的还用间伐下来的树叉,制作各种工具的柄把和木叉扫等工具。因那时役牛和役马较多。每年用的蝇套数量很大,为了节约开资,每年各生产单位都要种植几十亩线麻,以解决大小线蝇和建房用的材料。线麻的种植虽然比较容易,而扒麻用工量很大。快手一天只能扒2斤左右。如果用整劳力扒麻,必然要影响工作,所以就用阴雨天和开会学习时间进行扒麻。或到冬季时利用老年体弱的职工以及更夫来扒麻。
  农用物资,如晒场用的盖材料,建场初期那是以草(又称草联)为主,大批打草,用工量也很大,就发动家属工和学生编织草,后来到六十年代初每队才有几块布,大家看得很贵重,还规定了各种使用制度如布不准人踩车压,不准盖酸碱性物品等,破了补又补,不用时打扫干净,好入库放在通风良好的架子上,一块布要用好几年。大车老板不仅爱马如命,对车上的用具也特别经心,一根鞭子不知要用多少年,总要用得发红色。对阴睛天气有反映,最后实在不能用时,就以大鞭改成小鞭用。
  机械零配件是控制最严的物品,在使用上不能轻易更换的,损坏和超限的零配件,必须查明原因,经单位负责人提出申请报告。最后再经农机技术员检定后才能以旧换新的手续领取新件。六十年代以来,劳保待遇只有机务工人才有,而待遇很低。一个驾驶员一年才发一套单的作业服,一个季度发一双线手套,部份重体力劳动工人只发给臂肩,大车老板只发狗皮手筒子,学徒工和其它工种便没有劳保待遇了。由于过去劳保待遇少,穿用时间长,老式的机械各部不严密,漏油之处多,驾驶员总是沾满全身油泥,黑得发亮。近几年,随着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劳保待遇已成倍增加,机动车驾驶员已有羊皮棉衣的待遇其它工种也扩大了劳保待遇,过去的艰难岁月已成历史进程中的一幕,一去再也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