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场初期的回忆
建场初期的回忆
建场时期的拖拉机手 吴国斌
建场前我是国营通北农场第六生产队一名拖拉机小学徒 1956年3月初调到和平农场。记得在赵光出发的那一天,天气睛朗。3月初的气候冰雪未消,寒气逼人。
我们11人(有谷明忠、赵吉兴、张凤、李惠喜、李文祥、田广恩、刘述义、苏启云、任洪林、崔保荣)。其中除崔保荣是个中年人外,其余都是青年人。由队党支书记胡立东带队,乘坐一辆依发汽车,怀着满腔热情地来到千古荒漠三○五(和平农场场部,现在6队旧址)这是第一批建场的队伍。当我们到达三○五时正是中午时刻,大地茫茫荒无人烟。后来我们找到一个过去拉山时开大车店时的旧地窨之,象张着口废菜窑,里边灌满冰雪,我们就选择这里做临时住处。大家就动手创开冰雪用树条棚上了盖,塔起锅台烧干锅取暖,地窨子不大只有20平米左右,里边又潮湿又呛人,地上铺上草后我们就睡在草上,因温度低大家总睡不好觉,面也发不起来,后来就烙大饼吃,苏启云当炊事员。因顿顿吃大饼,大家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苏大饼。
初来新建点,困难多得很,没有房子也没有水井,吃的。水都是沟子里取来的,水锈红得象浓茶水一样,还有小虫子,真使人呕心,我们这几个人初来的任务就是接收和安装外边购买来的农具。尽管条件得差,天气冷我们每天总要干10来个小时的活,冷了就在地里踏踏脚或跑几圈,后来天气逐渐变暖,人越来越多,地窨子里也进水了,又支起帐蓬,大家才搬进帐蓬里住。三○五是一片低洼沼泽地这年雨水又多,帐蓬里边水汪汪的。一下大雨洗脸盆也漂起来,鞋也找不着在那里,后来到了5月底便开始开荒,那时的拖拉机多数是从东德进口的KS—07,虽然马力较大(62马力)。因后桥重、链轨窄小,在沼泽地里开荒最容易打误,后来大家把它比作“大庇股的小脚女人”,也有人叫“KS—0熊”的,一打误就是多半截拖拉机陷在稀泥里,只有一锹一锹地象挖菜窑一样才能把它挖出来,开一天荒不知要挖多少个这种大坑,真够累的,由于当时生活条件差,喝的是沟子水,大家常闹肚子,而没有人叫苦的,也没有几个人停工的。
8月份开荒队又转向天乙公司(现在3~4队之间)。从三○五到天乙公司虽然日伪时期修过公路,而轱辘滚河的各个桥涵全被农民拆走了,成了许多断桥,桥下就是大水泡,后来用园木架设临时的桥,有的用树枝垫成路,王永山(后任队支书)驾驶C—80拖拉机抽油罐往天乙公司运,连车带油罐一起掉进大水泡子里,泡子很深只露一小节排气管在上面,车在深水中又模不到牵引钩在那里,后来王堂钻进凉冰冰的水中才模到挂钩,用七台拖拉机才拉出来。
在荒原上开荒四处不见人烟,寂寞得很,除了拖拉机的轰鸣声,就是狼的呼号声,那时没有修理设备,机车坏了必须到赵光去修理,因为道路没有修好,也没有交通车辆,到赵光和通北镇都是步行的还要杠着笨重的零件走,有一次在保养机车时,因不小心一个开口销掉进变速器中,要取出它必须要先取出驱动轮轱,因紧度大要用专用工具,开荒队长徐国良责令我到赵光大修厂去借拿子,而指定我经和平桥到赵光,第二天上午取回,这时已下午2点多钟了,到赵光近百里多路,还要穿过60多里路大荒原,一路荒无人烟,狼熊经常出没,走了不远便发现一堆刚便出茸毛的狼屎,心里越想越害怕,最后决定到通北坐火车去赵光,天乙公司到通北也有八、九十里路,而这条路好走一点,村子也多一点,走到赵木匠村头就是1队(现在8队)的马棚,槽里栓着一匹闲马,这时已下午5点多钟了,很快就要黑天,便向喂马的邱大爷借来这匹马,有了马就有了伴,遇上狼马跑得比狼快,上马后直奔通北,不到3个小时就到通北了,但刚要进街时一条大狗从院中窜出向马猛扑,马受惊了向前一川,因无鞍我摔下了地,骨盆摔得够呛再也上不去马背了,一颠一跛地走到办事处,半夜坐火车到赵光借出了拿(卡)子,一夜没有合眼,第二天上午按时回到开荒点。
建场初期农场规章制度很严,大家爱护机车真如爱命,作业不标准必须反工,翻地跑茬漏耕和地头不齐时,在业余时间就必须用锹时翻好,违章和机械出了故障,必须追查责任,对谁也不循情。1957年机务队长方长坤驾驶C—80拖拉机到通北站拉面粉机,因了望不够机车掉进贮水井里,方队长是当时程雪儒场长亲属(内弟)。同样降了二级工资,通报全场处分,KS—07副驾驶腾绍文,因开荒误车摘挂,打碎两块犁壁被拘留四天,撤掉副驾驶员职务。
建场初期至文化大革命前,各级干部确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好像是人民的公仆,工作深入到生产队和下田间都是步行的,也不大吃大喝,下边有问题设法解忧排难,记得1958年在二队(现在十队)开荒一次,一次磨耙片,因砂轮无安全装置,加之转速高,砂转碎了,头部击成重伤,大腿打成骨折,场部卫生所阎大夫(转业军人)他一人护送我去北安县医院住院,我一步也不能动,上下车上厕所都让阎大夫背着的。直到我能下地步行他才回场,当时我感动的不知说什么好,他看出我的心情,叫我好好养病,还说护理我是医生的职责。
建场后很长时间住房很缺,干部和职工都住小草屋、小马架,一栋20来平米的房子要住二、三户,卫生条件很差,冬天冷、夏季热,各家都没有什么家具,只是大小包袱。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场职工的积极努力,特别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场发展很快,职工普遍住上了砖瓦房,高档家具每户都有几件,我自己还盖了一栋100平米的砖瓦房,吃上了自来水,出外有大客车、小汽车、有大医院、大小商店、托儿所、教学大楼、办公楼、电视转差台等,我相信通过改革后农场的各项经济建设更会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