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自然灾害
第七节 自然灾害
第七节 自然灾害
建场30年来,农场遭受了各种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涝灾,其次是虫灾、风灾和冰雹、早霜等自然灾害。受灾面积和危害程度各有差异。
根据该场气象站资料记载,17年内不同程度的春旱9年,秋涝8年。1964年的枯水年,年降水量仅307毫米,造成了当年大旱,粮豆减产一半;1972年年降水量达到800毫米,造成了秋涝。人力、机车下不了地,小麦收不回来。当年农作物减产一半,形成了一年多雨两年涝的现象。
根据地形、地势、土壤性质及所处位置,现将农场易旱、易涝面积统计如下:
1、受旱面积:7618公顷,占耕地面积57.14%,其中易旱面积1467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1%。
2、受涝面积:11000公顷,占耕地面积82.5%,其中易涝面积1180公顷,占耕地面积8.85%。
上述易旱、易涝面积是指丰、枯降水年而言;受旱、受涝面积是指偏枯、偏丰降水年而言。
一、涝灾与旱灾
尾山农场早春涝,晚春旱,秋雨成灾常出现。通常涝灾主要是春涝,影响整地和播种,致使播期拖后集中,农时紧迫,小麦、大豆播种交错进行,往往使晚熟大豆和玉米不能适时播种,霜前不能成熟,导致减产。
本场有部分低洼地,田间无排水工程,土质粘重,渗水性差,水份不易下渗,又因降水量多集中在7—8月份,秋天上冻之前土壤饱和,加之冬雪大,春天开化后造成严重涝象。岗坡地地表泾流,耕层被冲刷流失,平地造成积水内涝,使整地播种推迟。
虽然秋涝不及春涝多,但是,一旦遇上,损失不可估计,秋涝严重影响麦收和大豆的田间管理。往往使丰产的粮食不能丰收,大豆被草吃净。既影响秋翻地的质量和进度,又造成春翻面积大。致使春播农时紧张,有些地块甚至播不上。从历史上看,常会出现旱涝交替。当年秋涝雨后封冻,加之冬雪大,必然造成翌年春涝。对于农作物的危害大于干旱。因为本场耕地多为黑钙土,虽遇旱灾农作物仍有结果,只是产量方面受到影响。若是涝灾,农作物不是欠收就是绝产,再不就是收不回来。1972年全年降水量800.2毫米,7—8份降雨34天,其中8月份降雨16天,雨量达412.4毫米,7133.3公顷小麦只收回2800公顷,小麦亩产只有几十斤。
二、虫灾
尾山农场虫灾基本上是10年一遇,对农作物危害严重。1982年发生草地螟,大豆受灾面积达4000公顷,其中绝产面积200公顷。
三、雹灾
雹灾在本场部分地区时有出现,1981年部分生产队遭受雹灾,面积 1.5公顷,1982受雹灾面积15公顷。
四、风灾
大风常出现在春季4月末至5月份,对刚出土的小苗危害很大。如1971年和1979年春播期间,大风将地表土吹走,种子裸露。受灾面积近5公顷。
五、地震
1986年2月9日、3月1日和8月16日,龙镇农场——沾河林业局一带连续发生5.3级地震,尾山农场总场部分房屋轻度震裂。这三次地震波及范围较大,尾山农场的东南部及东部的14队、7队、13队、10队、1队、砖厂、4 队受灾较重。部分房屋严重震裂,一人被压轻伤,受灾居民214户,经济损失350.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