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作物栽培
第四节 作物栽培
第四节 作物栽培
一、 耕作:
(一)、耕翻
建场时期,主要沿用苏联耕作方式,每年耕翻一次,耕深18—22公分,伏翻麦茬。秋翻大田,连年平翻。此种方式对我场自然条件土壤特性当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1)利用伏翻、秋翻和冬春冻融,以改善土质低湿不良物理性状,熟化土壤。
(2)切断犁底层毛细管联系,加大表层水份蒸发,使秋涝年份有利于次年春播。
(3)作业时间长(麦收结束至11月初封冻),可平衡全年作业量。
(4)与现有的机械配备相适应,有利于次年小麦播种, 缓和了春季田间作业紧张程度。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种田水平不断提高,以自然条件的变化,发现该种耕翻方式尚有弊端:
A、由于连年平式耕翻, 同层耕作,逐渐形成了坚硬的犁底层,使土层透气性变劣,土壤容量增加,不利于作物生长。
B、作业层次多,增加作业成本。1982年以后, 推广以深翻深松为基础、以培肥地力为核心,以少耕为方向,实行翻耙相结合的耕作制。引进深松犁深松,使土层不翻动,达到犁底层不坚硬、疏松透气,土壤物理性质得以改善,利于作物根系生长。
(二)、耙地
翻后细碎、疏松的表土、平整地面的耙地可使土壤透气良好,蓄水保墒适当提高地温,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生育条件。
翻后耙地,先用重耙或轻耙将土块耙碎,所耙次数多少视土块细碎程度而定,通常2—3遍,方法有斜耙、对角耙(交叉耙)。
本场多采用对角耙,耙后带木耢子或平地机操平,做到平整细碎,达到播种状态。
(三)、播种
播种是农业生产之关键环节,季节性强,技术要求高,大部分生产技术措施均在此时实施。
(1)种子要严格精选,分级使用,利用率(净度X发芽率)达到90%,最低不少于85%,药剂处理定药量为0.2—0.3%,拌药转数每分钟40—50转,正反转各3分钟使药剂均匀附着于种子表面,施肥量准确,种肥混拌,要求混拌均匀,随拌随播。
(2)不得湿整湿播,要适时播种,不误农时, 合理密植,播量均匀,播行直、行距均,不重不漏,地头整齐。播深一致,覆土良好。
(3)建场至1985年,小麦播种均系机械平播,窄行密植。行距7.5—15厘米,播深3—4厘米,品种安排早中晚搭配。亩保苗株数1979年前为35—40万株,1980年30—50万株。
(4)大豆采用机械平播后起垄,1956年后,行距50—60厘米,播深3—4厘米,亩保苗株数3—4万株。
(5)玉米播种,建场初期, 小面积播种采用机械或畜力起垄,人工点播,刨埯点种。1969年开始,采用机械平播,行距70厘米,亩保苗3—3.5千株。1980年,推行一埯双株。
(四)、镇压
镇压可使土壤紧密结合减少空隙,增强土壤紧密度,起到保墒和提墒的作用。镇压分播前镇压、播后镇压、小麦压青苗等。
播前镇压:对暄地,可控制播深,播小粒种子尤为重要。
播后镇压:可抗旱保墒出苗整齐。小麦压青苗:在小麦三叶期至拔节前进行,起到压实保墒、蹲苗防倒伏的作用。
镇压方法,多采用菱形,回形和套压法。镇压三禁止:①禁止地表湿;②禁止高速作业;③禁止使用轮式拖拉机镇压。
(五)、管理
田间管理,是通过各种措施,以达保苗、灭草、保水、增产,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促成熟之目的。
(1)苗前耙:大田播种后 5—7天,根据草情,苗情适时进行(大豆包头期禁止耙),东方红75拖拉机三速作业,单遍斜耙。
(2)蒙头土:大豆子叶距地面0.1—1厘米时,中耕机上鸭掌齿进行,蒙土厚 2—3厘米,可灭除苗眼草70—80%,对当年生野燕麦防除效果可达100%。
(3)苗后耙:小麦三叶期,大豆两片真叶展开后, 玉米在小苗出土前成卷叶期进行。小麦选用轻型钉齿耙,大豆用红星 2.4耙,玉米选用中型钉齿耙进行单遍斜耙,严禁顺耙和高速作业。
(4)中耕:(主指大豆、玉米等)行间中耕灭草和培土, 在不同时期配带不同的锄齿,主要有单翼铲、双翼齿(鸭掌齿)、杆齿、培土铲等。七十年代后期,中耕机行驶路线,按播种方向采用无环节三区套耕法即播幅1、4、7、2、5、8、3、6、1……顺序作业。
(六)、收获
(1)小麦收获以机械为主, 人工为辅。收获方法有机械割晒、拾禾、联合和人工收割后机械脱谷等。
1970年以前,收获机械少,平均每个生产队有收割机1台,少数生产队 2台,80%是机引收割机。故每年都有一部分小麦人工收割、码垛,尔后机械脱谷。尤其在多雨地涝年份,人工收割面积达50%以上。
1975年后,收获机械大量引进,收割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收获季节,自然条件好时,机械收割面积就多一些,占80—90%。1972年、1981年涝灾, 机械收割困难,人工收割面积就多,1972年人工收割面积竞达90%以上。
割晒(机械放片),是一项先进的收获方法。小麦蜡熟初期开始,冲期大面积放片。一般割晒3—5天开始拾禾脱谷。适时割晒不但可以提高粮食质量(增加千粒重、色泽好),而且还能减轻场院压力。
1981年前,机械割晒为多角度铺,即秸杆方向成30—45度,割茬15—18厘米,放铺厚度为7—10厘米。这种割晒方法,穗头集中一侧,遇雨易发芽。
1982年后,推广割晒放大片鱼鳞铺。割晒麦铺宽而薄,麦穗呈鱼鳞状均匀分布于铺子上面,通风好,脱水快,易干。可提早拾禾1—2天,遇雨不易发芽或霉烂。拾禾损失较对照车组降低3%。
(2)大豆收割仍以机械为主,人工为辅。
人工收割于落叶70—80%时进行,机械收割在大豆摇铃时进行。
60年代之前,人工收割,机械脱谷较多。70年代始,机械直接收割面积达 80%以上。但每年仍有人工收割,涝年人工收割更多。
(七)、作业农时
(1)播种
小麦属于早春播种作物,播期 4月上旬开始,中下旬结束。根据本场自然条件,适时播期为4月10日至4月20日为宜,每逢此期,小麦播种尤为繁忙、紧张,昼夜抢播。
大豆、玉米等大田作物,播期多在5月上中旬。大豆适宜播期5月5日—5月15日。
(2)收获
小麦收获,早熟品种于7月下旬开始,中晚熟品种于8月上旬陆续开始,气候条件顺利年份8月下旬麦收即可结束。1981年因特大涝灾, 机械收割难度大。大面积采用人工收割,码垛,直到10月23日结束麦收。
大豆、玉米,根据成熟情况、自然条件,大豆收割于10月上旬开始中下旬结束。收获方法多采用人工收割、机械联合两种方法。人工收割部分由机械脱粒。
二、轮作
(一)、作物布局(种植比例)
布局依据:农作物种植比例安排合理与否,对农业生产收益有着密切联系。而作物种植比例,则受客观因素影响极大。
本场农作物种植比例安排依据有三。其一,根据国家指令性农作物种植计划;其二,根据国家粮食征购政策;其三,根据自然条件变化。
1977年至1983年,作物种植比例基本为:小麦60%,大豆30%,其它10%。
(二)、轮作
实行合理的轮作,对于用地、养地,防止病虫害,促进农作物增产,有着重要作用。本场的农作物种植轮作方式主要有麦—麦—豆,麦—杂—豆两种。
1956年至1963年,由于新开垦荒地多,本地无霜期短,不宜种植大豆,故小麦连作三年,大豆重茬面积较大。
1966年,对各生产队的耕地划分轮作区,实行三区轮作。以便实行麦—麦—豆,麦—杂—豆的轮作方式。轮作区视其距生产队远近,又分为远三区和近三区两类轮作区。近三区以麦—杂—豆轮作方式为主,以便于人工田间管理,远三以麦—麦—豆轮作为主。以便于大面积机械化作业。
三、肥料
(一)、种类
建场至1985年,先后使用过的肥料有:有机肥(农家肥)、无机肥 (化肥、菌肥、微量元素、生长调节剂等)。
有机肥:
猪、马、牛、羊粪、人类尿、熏肥、堆肥、绿肥。
无机肥:
(1)化肥:过磷酸钙、硝铵、磷铵、磷酸二铵、磷酸二氢钾、三料过磷酸钙、尿素等。
(2)菌肥:根瘤菌肥。
(3)微量元素:钼酸铵、稀土微肥。
(4)生长调节剂:三十烷醇。
(二)、施用
小麦施肥:
建场初期,种植小麦不施肥。
1962年,使用过磷酸钙掺炕洞土制成颗粒肥,每亩施肥4—5公斤。硫酸铵每亩施1—2公斤。主要用于种肥,施用方法是:种肥混施。此种方法省工、省时,减少作业成本。但易烧种,烧苗率达5—10%。过磷酸钙用于追肥,人工直接撤在麦田里,亩施用量4—5公斤。
1965年之后,改为种、肥分施。小麦三叶期,机械破土追肥,亩施尿素 5公斤或叶面喷洒追肥。
1981年至1985年期间,实行以种肥为主,追肥为辅,种、追、喷洒相结合的肥料施用方法。1981年,种肥混施施肥水平小麦一般为氮4磷6,攻关田为氮8磷10,NP比为N1:P1.25.。
大豆施肥
建场至1964年,大豆未施过肥。
1965年至1985年,施肥方法为种肥、追肥两种。种肥,初期施用方法为种肥同部位施用。1977年始,改为侧深施肥。肥料施于种子侧面5—6厘米,深于种子 3厘米。1980年使用钼酸铵拌种,效果较好,亩拌种用量,钼肥3—5克加水100—150克,拌种,拌均阴干后播下。种肥亩施过石5—10公斤,侧深施3厘米。施肥水平一般亩施氮肥2.99公斤,磷肥6.6公斤,氮磷比(纯量)1:2。攻关田亩施纯氮2.07, 纯磷4.14公斤。NP比为1:2。1981年施肥量同前,施肥方法仍采用侧深施和钼酸铵拌种。可提高大豆根瘤固氮量2—7倍。1985年,亩施二铵5—7公斤,或三料5—7公斤加尿素2公斤。瘦地施肥量可适当增加到10公斤。
玉米施肥
建场至1963年,施有机肥,多用于底肥。1964年至1985年,底肥以有机肥为主,种肥以磷肥为主。追肥以氮磷结合。
1981年,追肥氮磷比为1:1.5。1982年以施种肥为主,亩施二铵10公斤,苗期追施尿素10公斤,由于当年春涝地湿,氮磷比为1:2—3。
(三)、科学用肥
NP配比
自60年代开始,进行化肥施用的NP的配比试验。 适应本场土质NP比最佳方案是:小麦为1:1,磷肥作为种肥一次播下,尿素作为神肥亩用量不得超过7公斤,氮肥多余部分于播前、播后或三叶期采用播种机斜向破土施入。大豆为1:2:5—3种肥分施,侧深施。
微量元素
自1977年,推广使用微量元素。小麦三叶期追施,大豆花期追肥使用微量元素,收到较好效果。但施用面积较小。
大豆钼酸铵拌种,增产效果较好。
生长调节剂
自1982年部分在大豆生长期使用三十烷醇。增产效果良好。
(四)、植保
(一)、病虫、草害
1、病害
(1)小麦:小麦病害主要有赤霉病、锈病、散黑穗病、 根腐病等。病害多发生于多雨年份。1961年至1963年、1973年、1981年均有不同程度的赤霉病发生。1981年涝灾严重,赤霉病发病率高达70%左右。
(2)大豆:大豆病害多为褐斑病、灰斑病、根腐病、 菌核病、立枯病。1983年,灰斑病发病率高达30%,使商品豆等级下降。
(3)玉米:大斑病、黑粉病。
2、虫害
(1)小麦:主要有金针虫、麦蚜虫、粘虫。
(2)大豆:多发生食心虫、草地螟、造桥虫、潜根蝇等虫害。
(3)玉米:有玉米螟、地老虎等。
3、草害
农作物主要危害性杂草有:单子叶类:稗草、野燕麦等;双子叶类:灰菜、刺菜、兰花菜、蓼吊子、苍耳、龙葵等。其生长期可分四批,其中有两个高峰期。第一批,4月中旬至5月初,为稗草白芽期;第二批,5 月上旬,主要有灰菜、苋菜、蓼吊子、鬼针草、苍耳等。此期为第一个杂草生长高峰期。第四批,主要有稗草等晚生杂草,为第二个高峰期。
(二)、病虫害防治
小麦、大豆、玉米病害防治方法有三:其一,严格执行轮作制;其二,精选优良品种;其三,播前种子拌药杀菌处理。0.3%多菌灵拌种,防止小麦散黑穗病,对克旱 8号小麦效果尤为显著;0.3%克菌丹拌种,可防止小麦根腐病:0.7%多菌灵加 0.3—0.4%柴油拌种,可防治大豆立枯病。
虫害防治主要用药有灵丹粉、辛硫磷等多用于播前拌种。0.7%灵丹粉加 0.3—0.4%柴油拌种,可防治大豆潜根蝇。灭虫农药有杀虫剂、敌百虫、敌敌畏、六六六粉等。由人工或机械喷洒灭虫。
(三)、灭草
消灭农作物杂草,主要使用化学除草剂,人工辅助灭草。本场多年来由于中耕除草任务重,中耕作物面积大,单靠人工除草管不过来,致使草荒严重。使用化学除草剂后灭草效果显著,有效的控制了杂草的危害。
1、小麦灭草
小麦灭草,1966年开始使用2.4DT脂于三叶期进行机械喷洒,剂量0.8—1公斤/公顷。化学除草面积达50%以上。1980年后全部进行化学灭草。
2、大豆灭草
(1)机械除草,建场至1985年始终延用。方法有:蒙头土,苗前、 后耙等。由于自然条件,表时所限,每年均不能全部实施。因此,每年都要出动人工除草。
蒙头土:在大豆子叶距地面0.1—1公分时,用中耕覆土厚2—3厘米。活土灭草于出土前。
苗前、后耙:大豆扎根2—3厘米后进行苗前耙,复叶即将展开时进行苗后耙,活土灭草。
中耕灭草:常规进行 3遍,结合中耕管理,进行培垄灭草,第2、3遍时封垄压草,多雨年份中耕1—2遍。
(2)化学除草
1978年,开始使用化学除草剂灭草。
①、播前土壤处理:消灭单子叶杂草为主的地块喷氟乐灵,亩用量0.175—0.2公斤(纯量)兑水40公斤,喷后轻耙拌土2遍,镇压后7天播种。
②、播后土壤处理:消灭单子叶杂草亩用量0.5公斤拉索加2.4DT脂0.075—0.1公斤,兑水20公斤喷洒。
③、苗期灭草:对未进行播前或播后土壤处理的地块、苗期草荒较重喷洒拿捕净对禾本科杂草、特别是野燕麦等更为有效。使用超低量喷雾器每公顷用量1公斤(商品量)。
(3)人工除草,在施行机械、药剂除草措施后, 仍有部分地块存有一部分杂草则用人工锄草一遍,拔一遍大草。
3、玉米灭草
建场至1985年,均采用人工锄草与中耕管理灭草相结合之方法。
(五)、种子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资料。优良品种则随着科学种田的发展而更新换代。建场30年来,3大作物品种的选用、种植达50余种。
(1)品种结构
1、小麦
建场至1985年,品种搭配有3次较大变化。
1957年至1964年,以“合作一号”为当家栽培品种,以“甘肃96”为搭配品种。后期过度为“秃不齐”、“松花江 2号”,因产量低、杆锈病重,易倒伏,成熟晚,易发赤霉病而被淘汰。
1965至1977年,推广抗病丰产之中熟品种“松花江 6号”,耐湿、适应性强、抗倒伏品种“东农101”,早熟品种“垦149”。同时,对“松花江 6号”进行提纯复壮,作为主栽培品种,大面积种植。
1978年至1985年,以“克旱8号”、“黑春1号”、“克丰2、3、4号”、“克77—593”、“垦北 1号”等。为主栽品种。这些品种耐旱、耐瘠薄、产量高而稳,属中早熟品种。并压缩单产低的“沈68—71”早熟品种,扩大中晚熟品种。
2、大豆
1956年,大豆栽培品种有“克农10号”、“满仓金”、“大白眉”产量低而不稳,1964年后逐渐被淘汰。
1956年至1970年,先后引进主栽培品种“铁英青黑龙江41”搭配品种有“黑河54”、“北59—25”、“北59—70号”。此期的主栽品种,是早熟、中早熟品种,对本地区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抗逆性,产量较稳定。
1971年至1977年,“黑河3号”和“A—84”为主栽品种。
1978—1985年,主栽品种有“黑河3号”、“北丰3号”、“黑3之早”为主。
3、玉米
建场初期,以农家品种大苞米为主。1962年引进“大马牙”品种,该品种偏晚熟。1964年品种有“黄金顶”、“山黄8趟”、产量可达每公顷7655公斤至2625公斤。70年代,以“北玉5号”单交种为主,搭配品种有“海珍珠”等。
(2)良种繁育体系
建场初期,无良种繁育设施。均为直接引种。
1963年,成立良种站。以四自(自选、自繁、自留、自用)为宗旨,对引进的少量优良品种进行区域性试验,逐步繁育推广。
1970年始,良种站引进小麦、大豆、玉米等50多个品种进行区域试验、肥料试验,对表现良好有希望的品种同时进行高肥稀植加速繁殖,以最快速度使良种为生产服务。
截止1985年,基本实现了以农场良种站为中心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 (良种站、重点队、生产队种子田)。小麦、大豆良种化面积均达100%。
(3)种子管理
为保证种子纯度、净度及质量,对种子管理工作制定了5项规定:
①、六优先:种子收割、脱谷、运输、晾晒扬场、入库优先。
②、二严:严防种子混杂,严格明确岗位责任制。
③、三专:场院设种子专区,种子专人管理,晒场工具专用。
④、种子水份超过14%的不准入库。
⑤、二要:种子囤要挂标牌,标牌要写明囤号、品种、数量、水份、发芽率、净度及纯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