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粮油加工 第六节 粮油加工
加工厂始建于1956年 8月。建厂前,场内人员的粮、油供应是委托五大连池农场代加工,吃商品粮。
建场时(现一队),从外地购进石磨一台,40马力柴油机一台,中筒一台(扒皮机),有生产人员三人。日产面粉500公斤。同时加工玉米楂子、小米等。因无清理设备,面粉质量不好。经营管理归一站。
1963年在二站、三站、四站各建立面粉加工点,解决各站职工、干部、部队及两类人员的粮食供应。经营管理归所在单位。
1962年4月,购进4台6眼螺旋榨油机,日产豆油50公斤,有生产人员3人。
1963年党委决定建总加工厂。石头地基,土坯墙,茅草盖厂房 250平方米。是年秋,购进万能制粉机 3台,旋转筛3台,调二分场中筒一台,60马力柴油机1台和一些其它设备。二分场加工点撤销。有生产人员16人,日产面粉4吨,还可生产玉米面、玉米楂子、小米等。
1963年10月,从分场调来榨油机,日产豆油75公斤,有生产人员3人。
1964年,建480平方米砖瓦厂房。购进中筒1台,自制振动筛一台,把原面粉车间设备搬过来,组装在新厂房内,使用面积270平方米。
是年,购进轧皮机1台,6眼螺旋榨油机6台,予压机1台。加上原有 4台榨油机,日处理黄豆2.5吨,生产豆油250公斤。有生产人员7人。
农场经过几年发展,又建了六分场、七分场,同时也相继建了面粉加工点,经营管理归各分场。各加工点都是使用人力搬运原料。
1967年,购进了 3台万能制粉机,自制3台旋转筛,与原设备组装在一起。日产面粉6吨。能一次性把小麦中的面粉提尽(以前必须两次),出粉率70%。
1970年场内又相继建了3个分场.随着人口增长,口粮供应增加,加工厂任务增大,职工劳动强度增高.为减轻劳动强度,在面粉车间内安装了木制升降机,代替人力搬运原料。
1972年购进90吨液压榨油机 5台,予压机1台,蒸锅1组,自制一套液压传动装置,改人力推动杠杆为电力驱动。还在车间东盖了40平方米烘干室,在炕上予热黄豆,日产豆油 300公斤。有职工16人。
是年,为解决榨油车间取暖和榨油用蒸气, 建一锅炉房(20平方米), 安装1台0.7吨锅炉(改变过去用大锅蒸的土办法)。
1975年,各地分散加工,各加工点浪费严重,亏损金额较大。党委决定夭闭各加工点,集中到总场加工厂统一加工。
是年,购进150型和125型磨粉机6台,中筒4台(淘汰原有机械)。改为电力驱动,两班改为三班,有生产工人15人,日产面粉9吨。
同时自制一台每小时流量为50吨的输送机。
1976年购进1台D2—20型地中衡,解决了各单位到加工厂送粮用小称过袋的困难。
集中加工后,只要机械发生故障或供电发生故障,面粉就供不应求,各单位有时拉不着面粉。加工厂职工节假日不能休息(1976年2月5日还在车间工作)并让三分场、四分场、六分场重新加工面粉。
1979年,党委决定建一座大型面粉加工车间。
主楼四层420平方米钢筋水泥结构。安装了MS—600型磨粉机 1台,MF—800型磨粉机3台,并安装了相应的辅助设备83台,于1980年正式投产使用,班产面粉17吨,有生产人员19人。
是年,安装了一台K2H2—8型锅炉。
榨油车间又安装了90吨液压榨油机5台,与原有5台组装在一起,并安装了其它辅助设备15台,自制予热器,利用锅炉暖气予热黄豆,改变炕烤法。
日处理黄豆4吨,产豆油450公斤,有生产人员18人。
1981年建了砖石围墙。
截止1985年,厂区占地 31779平方米,各类砖瓦房屋4181平方米,水泥晒台3700平方米,土圆仓10个。拥有面粉、榨油、面条、豆腐、冰棍、糕点与酱油等7个车间。东方红28胶轮车2台,职工、干部150人,年产值197万元。
粮油加工厂机构人员沿革表
单位:人
1985年机械设备固定资产统计表
1985年现有机械设备统计表
一、机械设备
1956年至1985年引进机械设备286台件,报废72台件。
二、经营状况
1956年至1962年,建制一站加工厂,经营状况不详。
1963年至1970年,建制是工业大队加工厂,只有一名出纳员兼开票,工业大队撤销后,资料散失,查无实据。
1971年至1981年,粮油加工拨给倒挂费,划定亏损指标,每年划定的亏损指标,视当年的特定情况而定,各不相同。减亏即视为盈利。
1982年,改变成本核算,拨给加工费。经过职工干部的努力,并加强了科学管理,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实行包定奖,按劳取酬,多劳多得,调动了人员的积极性,第一次扭亏为盈。
1983年,进一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加上1982年包定奖政策兑现,职工生产情绪高涨,各车间盈利创历史最高纪录。
(一)面粉
1971年至1981年,由于吃大锅饭,管理不当等原因,连年突破计划亏损指标。1980年,减亏51080元,1981年亏损293152元。
1982年,拨给加工费,第一次扭亏为盈63284.43元。
1983年,盈利金额为53566.45元。
以后几年,因电费涨价,原材料提价,拨给加工费逐年减少,每吨加工费由30元下降到26.80元,利润有所下降。
(二)食油
1971年至1979年,连年突破计划亏损指标。
1980年,减亏181.84元。
1982年,拨给加工费。由于降低了消耗,增加了出油率(由10%增加到11%),当年盈利金额127823.33元。
1984年,北安农场管理局决定,各场食油加工合并到重点单位,经加工厂研究,请示农场党委,按到外地去加工食油所需的成本指标,大包给车间的全体职工,实行2:8分成,职工分8,农场得2,年终结算盈利43170.01元。
(三)挂面
1971年,建60平方米面条车间(已拆除),有生产人员3人,日产面条50公斤。
1972年搬迁厂房,有人员5人,日产面条100公斤。有机械设备:挂面机、和面机、电机各一台。经营亏损,曾一度停产。
1980年,购回 4台挂面机、1台和面机,安装在院内(现址),淘汰旧机械:日产面条800公斤,有生产人员13人,分两班。当年盈利124.42元。
1983年,除供应本场外,并对外代加工,盈利3691.81元。
(四)糕点
1971年,建砖烤炉(已拆除)。生产饼干,有生产人员 5人,日产25公斤。因质量太差,销售不出去积压1吨多,到夏天发霉变质,削价销售没人要,只得烧酒,糕点停产。
1975年,哈尔滨市上山下乡办公室派人来场传授面包制作技术。采用电热加工,日产面包50公斤,有生产人员 5名。本厂加工面包质量逐渐下降,只得停产,改做麻花、油条。油条质量不好,在竞争中被淘汰,麻花也因销路不畅而停产。
1983年,派人去外地学习糕点制作技术,购回一台远红外烤炉,制作饼干、月饼等几种糕点,日产50公斤,有生产人员3人。当年盈利95元。
1984年,车间推销糕点,因信息不灵,缺少知识,造成积压,发霉变质,亏损674元。
1985年,从哈尔滨市请人传授糕点制作技术。糕点质量好,易销售,日产 150公斤,有生产人员9人,当年盈利1145.23元。
(五)豆腐
1970年,有80平方米豆腐车间(已拆除),由工人加工。供应场部地区食堂、居民、饭店等。日处理大豆750公斤,生产水豆腐和干豆腐。机械设备有电动石磨1台。经营亏损。
1976年,迁基建队生产,经营亏损。
1981年,农场给倒挂费。经车间人员的努力,提高出浆率 12%,在不影响豆腐质量的情况下,提高豆腐的数量。
1983年,由加工厂生产。有电动水磨1台和其它辅助设备,有生产人员3人。日处理大豆85公斤,产干豆腐20公斤,水豆腐540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