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七章 农田水利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一节 发展概况
  农田水利建设,始于1956年春,各生产点皆组织人力,利用铁铣挖截流沟、排水沟,阻截洪水、排除地表水及泾流,以达到开荒之目的。当时无水利施工机械,皆用人工挖土方工程。
  1969年,建“三七”水库工程,成立水利施工专业队,有劳力270人。
  建场30年来,共投资 106万元,完成土方70万立方米。机械设备七台,修建水库一座、扬水站一处、灌区总引干渠1条、支渠9条,全长17公里,排水面积3466.7公顷。木桥两座,永久性涵洞35座,民用机井3眼、土井45眼。
  这些小水工程为农场的垦荒、排涝、生产建设等,奠定了可靠基础,同时也给人们创造了基本的生活条件。
  建场初期,因建在渺无人烟的荒原上,丘坡地榛、草丛生,低洼地沟、泡、塘连线,遍地积水、泥泞难以行走。为了排出积水,开垦荒地,修筑道路,每当冬春农闲季节,各生产队集中大批人力投入排水。由于自然条件因素,物资资金困难,技术力量薄弱等因素,虽然投入大批劳力效果不佳。
  在大跃进的1958年,农场掀起了群众性大搞水利工程,到处拦截地表泾流修堤筑坝,因无完整勘测设计,盲目施工,追求数量,因之质量太差,每遇大风雨天,洪水来临之际,坝堤即垮,造成人力、物力大量损失。
  “三七”水库曾在1969年和1972年二度被洪水冲毁,损失土方1.2万立米。
  1963年国民经济形势好转,农场垦荒面积逐步扩大,而水利建设工程远远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需要。
  在动荡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极左的路线影响,生产服从政治的要求,不能从实际出发,对工程只要求进度,不讲质量,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效益不大。
  尤其是在军事管制时,农场农田水利建设,使用人海战术,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规律。由于指挥不当,造成工程质量低劣及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田水利建设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各项工作均按设计规划,采用重点和一般工程相结合,排水与修道相结合方式施工。几年来先后引进了5台推土机,2台铲运斗以机械代替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工程进度较快,质量有所提高。
  这几年着重解决了水库大坝加固工程,溢洪道重建工程、低洼地排涝及截流沟等项工程。
  引进水利机械始于1974年。引嫩工程竣工后,调入推土机 5台、铲运斗2台、东方红2台、胶轮车2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