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工具
第五节 工具
第五节 工 具
一、交通运输类
撬(俗称爬犁):为冬春季雪地运输工具之一,分畜力、人力、机引三种。
畜力撬(俗称马爬犁)系用硬杂木,依据运输需要而定大小。一般长二米、高四十厘米、宽1.5米。四根横木四根立木以铆合之,拴以长套,马、牛輓之载重500公斤以下。建场初期多用,逐步淘汰。目前,少数家庭农场主用之。
人力撬(俗称人拉爬犁)是居民喜爱的冬春季家庭用之运输工具,几乎家家必备。70年代前多用硬杂木制做,亦是 4米长(前脚锯成45°角)4横木,4腿栓桩系绳索,人挽之。70年代后,则以铁筋做材料,电焊加工制成。为居民买粮拉水和运货物之用。也是孩子们冬季玩耍的玩具之一。
机引撬,60年代前,曾用桦木 (20厘米直径制做。撬首锯成46°角,螺栓铁制三角架。用链轨车牵引。可载重5000公斤。用于冬季集材、拉烧柴、送肥之用。70年代后淘汰。
舢板:为木板并合而成。前首上翘后平直,底微凸,分前后仓及中仓。
铁轮车(俗称花轱辘车、钢轴车)。
车轮直径95厘米,均呈园形各围四铁瓦,毂直径22厘米,辏于毂中外加厚铁箍(铁袜轮),每辐条间均有铁铆园钉以防劈裂。车轴横(辂)上,镶两辕,车箱上有两傍(顺棚板),前后无轮轼,随需要加以车箱,前驭者座,后以载物。挽时牛马必备木鞍,重力前后分担。建场初期农场购置这种车20台,由于道路泥泞,载重量小,用于短途运输。60年代前被淘汰,主以二轮车运输生产、生活资料。
轮胶车(俗称胶轮车)
车轮直径80厘米,橡胶制造轮胎(分内、外胎),中间镶钢板,中间有孔装车轴,镶有轴承。车轴(144厘米)横辂(100×15×15厘米)上,上置车靰,靰上装车架(400×9×15厘米),间距79厘米,前 132厘米为车辕。车架上置六根车棚横木,上铺车棚(250×80厘米)。车盖后延114厘米处为车轴中心,车高92厘米,辕高78公分。
主要挽具:长套三付,长4米,上搭腰120厘米,小肚带(绳),牵引绳系于横辂上,用千斤绳(200厘米)联结长套。
人力车:本场公用车(砖厂、基建队、食堂、仓库)多为双轮手推(胶轮)。80年代后,部分居民购置双轮手推车,用于推水、买粮运货。
自行车:本场自行车已经普及。牌号有凤凰、永久、飞鸽、金鹿、白山、红旗、孔雀、金鸡等十余个品种。深受群众欢迎的有凤凰、永久、飞鸽、红旗,但很难买到,急用者只好违心的购买不称心的自行车。80年代后“二六”型坤车为中青年妇女所喜爱,纷纷购买。
机动车:本场有汽车、轮式拖拉机、摩托车等。
汽车是农场主要运输工具。1957年始调进两台嘎斯—150;1966年调入跃进—130一台,翌年调入解放牌油槽一台;1968年调入布切奇牌7台;1969年
购入嘎斯—67型吉普车一台;1973年调入北京—212型吉普车一台, 布切奇牌油槽一台,四平牌大客车两台;1979年调入北京—212型吉普车2台,天津牌旅行车一台(俗称面包车);1980年调入解放牌吊车一台;1983年调入东风牌汽车 1台;1984年调入大北京吉普车一台,龙江牌大客车一台,东风牌翻斗车 4台,购入日本五十零柴油车一台;翌年调入东风牌油槽车一台,北京121型吉普车一台。截止1985年有各类型汽车38台。
轮式拖拉机:是农场农业运输之补充工具。各生产单位皆配备1—6台,除农业生产外,多用于场内运输。1957年调入 2台小匈牙利轮式拖拉机;1958年调入两台芬兰轮式拖拉机;1959年调入捷克产超级一50轮式拖拉机一台,后历年皆引进国产东方红—28朝鲜千里马等型号胶轮车。70年代后,天津产铁牛—55、东方红—36、上海—50、泰山—55、小四轮等型号轮式拖拉机相继而入。截止1985年底,有轮式拖拉机93台。
摩托车:1979年后,场生产科、机务科、工会、公安局、 法庭、林业公司、基建公司、5、3、7、1队等单位和部分职工先后购买了摩托车,截止1985年,全场拥有公用摩托车12台(三轮摩托车3台),民用摩托车11台。
二、农具
木犁:农场建场开始至今,菜园组均用之。目前,独户家庭农场亦多用之中耕管理。木犁系农民木匠拿手传统工艺制品,一般木工尚不会制做木型。
苏式双轮一铧犁:建场初期用于开荒。6匹马可牵引或25——32名犯人拉拽(干部参加拉犁),日开荒0.8—1.06公顷。
畜引中耕机:60年代前,主要用于中耕管理,班效可达 1公顷。随着土地面积的增加,畜引中耕机管理大秋作物不适应需要,而改用机引,每台SL—50—55链轨车可牵引10台中耕机,班效20垧,俗称犁后喘。
畜引播种机:类似机引。其中播种箱可装80公斤种籽,不能施肥。建场初期播种时,亦由犯人跟车播种,日效达3公顷。
畜引圆盘耙,每组12片耙片,园形无齿。耙架前方有扇形升降器,下面有角度标杆。建场初期皆用马拉,班效5公顷。
点葫芦:播种工具。本场皆用于播谷子蔬菜。
芟刀:收割牧草之器具。刀长40厘米,宽 6厘米,刀片系低碳铁板铸造加钢而成。刀根部有圆库,安长木棍为刀柄,割草时右手执刀柄在下,左手于左腋下执刀柄,上端挟于左腋下,刀体从右侧向左挥动,刀背沿地面呈孤形至体左侧下前方,往返割之即成。刀刃用粗磨石、细磨石磨之锋利,每人每日用此刀可割1吨草。
条帚:系用蜀黍枝(俗称高梁糜子)捆制而成。用于室内除尘,刷帚亦用此枝。近年南方棕麻制条帚挤进北方市场,居民喜用之。而南方竹扫帚多用于扫场和室外除尘。
脱谷用具:60年代前,种植部分谷子,稗子做马饲草。脱谷多用石制碌碡碾压。少数玉米种籽则多用“玉米穿子”脱粒。
1957年制米时,曾用石碾木制手摇风车,辅以簸箕,后淘汰。逐步改用机械磨粉。而制米业消失。
牛轭与马轭(俗称牛样子与马套包和夹板),牛轭形正三角曲木,轭有人字形方木,顶与二端背面留孔穿套绳,轭刻于牛项上行之(第一胸椎前方)。马轭具有夹板套在套包外。
现代农具的使用
建场初期至60年代, 使用农机具为:农具为苏式犁、耙, 链轨车为匈牙利SL—50—55型(俗称大老匈,胶轮车称小匈)。收获机械以苏联C—6、C—4.9型牵引康拜因为主。脱谷机械为MK—1100型木制(佳木斯产)mcA—1100铁制脱谷机。1960年后, 大部分使用国产东方红75马力链轨拖拉机、五铧犁、 缺口重耙、轻园片耙。24行、48行(可施肥)播种机、 东风联合收割机(90、95马力两种)。80年代引进东德E512、E516两种联合收割机。胶轮拖拉机有28型、36型、50型、55型、60型、12型等国产胶轮拖拉机。
三、鱼具
1976年前,没有专业捕鱼队。居民利用节假日自备鱼钩、蚯蚓垂钓,个别有张网、圈网、基栏子,并挡迷魂阵。80年代后,增加了丝挂子、三层挂网。多捕鲫鱼、鲤鱼、鲇鱼、狗鱼,黄鳝少见。三层挂网是目前本场水库捕鱼之主要工具。
四、家庭生活用品
建场初期至70年代前,职工家属住房非常紧张。只知开发北大荒,改造犯人一心为革命,同时生活不富裕。无其它家俱搬进拉合辫房,土炕上铺高梁苇席,麻基被、军用被一套,除锅碗瓢盆外,清贫如洗。个别人家摆上炕桌和一对皮箱或木箱。
1969年后,随着农场经济形势的好转,部分职工家属副业收入有了积蓄,开始购置三大件(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1976年基本普及。
由于大批知识青年来场,城市风俗逐步传入农场。开始由军管留场人员掀起打家俱热。出现了大立柜、五斗厨、高低柜、炕琴、写字台、书柜等各式家俱,一般家庭均有2—3件。1983年农场出现了沙发热,有的购置、有的用白面兑换。 同时小茶几,沙发床也开始兴起。此时又出现了“三大件热”(收音机、电视机、单缸洗衣机)。部分职工购置轻骑摩托车、电风扇、电冰箱。1985年末,全场住户拥有电视机770台,占户数的35%,个别居民拥有电风扇和电冰箱。平均2.85户一台电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