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饲养管理及繁殖改良

第四节 饲养管理及繁殖改良



  养马
  
  1954年,畜牧队集中了优良的蒙古母马加强饲养管理,作为人工繁殖改良马群的母本,从苏联引进了澳洛夫、阿尔登公马做父本,进行人工授精杂交改良工作,旨在培育一代黑龙江挽马。马群改良工作由肖静和王烈平等五人负责,翌年高峰马场成立,技术人员调出,优良种马也集中到马场,改良工作中断,木场区的马群靠自然交配繁殖。
  1958年,九三垦区检查出鼻疽疫马,为了控制疫情,上级将木场区划为鼻疽疫的隔离区,将场内健康马调到其它作业区使役,把其它作业区的鼻疽马集中我区实行隔离。农场养马出现了低潮,繁殖也暂告停止。
  1968年,六队建起了养马组,主要采用苏高血、顿河、阿尔登马做父本,进行杂交改良。1971年养马组搬迁到三队,成立了为全场服务的马种站。1976年,马配种站改为综合配种站,以马为主兼顾猪、羊、牛的繁殖改良人工授精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培育出一代、二代的改良挽马。随着农场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马的经济价值不断下降,因此,1978年配种站撤销。
  养黄牛
  
  黄牛在农场初期主要集中在畜牧队饲养,以使役为主,作为役马不足的补充。1958年,畜牧队饲养138 头黄牛。黄牛繁殖主要靠自然交配。场内黄牛多系蒙古品种,耐粗食,抗寒力强,发育慢,适应性较好,饲养主要靠牧放为主。1970年,黄牛已分布于全场各队,存栏782 头,到1983年黄牛被“砍”的所剩无几。
  养奶牛
  
  1965年之前,场内只饲养少量奶牛,产奶供职工食用。1965年春,从红色草原牧场引入,70头滨洲奶牛。1970年,十六队并入我场,该队奶牛随同生产资料转入90余头,系1961年从红色草原东风牧场引入的滨洲奶牛。初入场时,繁殖主要靠本品种的自然交配。
  1974年,开始采用鲜精配种,种公牛从铁岭地区购入,系荷兰品种,小荷兰一头,大荷兰二头,1979年改为冻精配种,经过多年的改良杂交,牛群的生产性能有所提高,培育出双二级以上的奶牛40余头,奶量由单产不足3 吨提高到3.5 吨以上。1976年参加了黑龙江省黑白花奶牛育种小组,十六队被列入小组的成员单位,是农场奶牛的繁殖改良基地。
  1980年;十四队划给九三管局工交公司,有130 头奶牛随同生产资料转给局工交奶牛一队。长期以来,奶牛均以公养为主,发展甚为缓慢。主要原因是经营管理跟不上去,经营亏损,农业生产队视为负担;另一方面是饲养管理跟不上去,饲料单一,结构不合理,属高蛋白、低能量的饲料组合,畜群管理粗放,结果造成疾病多发,犊牛成活率低,产奶量增长幅度缓慢,经济效果低劣。
  1982年,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奶牛承包给集体和个人饲养,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s3年上交利润1.3 万元,扭转了亏损局面。
  养羊
  
  1954年,场内畜牧队饲养蒙古绵羊近百只,采用苏美种公羊进行杂交繁殖,1955年由于羊群调往新建羊场,改良繁殖工作终止。
  1964年秋,从大西江调进200 只绵羊,1966年又调进一部分与自繁的羊群合起,群势扩大,由八队扩展到七队和十队分成三个羊群。
  1970年,首先在十队采用人工授精法改良羊群,选择高加索、斯达夫、阿斯卡尼、苏美种公羊对当地蒙古羊作轮回杂交。翌年,在全场展开了绵羊改良和育种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培育,使羊群的生产性能不断提高,个体的表型产生了明显的演变。产毛量由平均不足2 公斤,提高到平均4.5 公斤,外貌由有角粗毛变成无角细毛,体型接近于东北细毛羊。
  1981年,羊的饲养范围已扩展到六个生产队。1983年公养绵羊存栏2,327 只,超过了历史上最高水平。职工个体养羊也有较大的发展,1983年存栏1,024 只。并在职工家庭副业中兴起了养山羊的热潮。
  养猪
  
  猪在农场始终都以公养为主。建场初期,职工食堂为改善生活饲养少量育肥猪,畜牧队建立后,才正式发展养猪事业,集中大批量饲养当地民猪。1960年,农场开始引入苏白种猪,逐步淘汰了当地民猪。1970年,全场13个农业生产连队建立了专业养猪班,职工家庭也普遍养育肥猪,畜牧技术人员也开展猪繁殖的人工授精工作,在全场改良猪群的生产性能。1982年,经营管理大改革,二队把猪群分散卖给职工个人饲养繁殖。1983年,各队也把猪群分散承包给职工个人或集体饲养。
  从1958年到1983年,二十五年间,养猪堪称“三兴三落”,兴期的峰值在1959年,1966年和1976年。自1976年生猪存栏数锐减,到1982年六年减少6,596 头。1983年春节不得不从依安等地进肉以供职工过年节。影响养猪发展的主要原因是(1)养猪靠种植业吃饭,养猪亏损掏农业腰包度日,因此养猪积极性不高。(2)农业耕地面积扩大,饲料地减少。(3)粮食和饲料提价,种植业效益大于养殖业的效益。(4)机械化程度高,农副产品减少了。(5)化肥增多,养猪积肥的意义被忽视。这些因素妨碍着养猪业的发展。公养猪多半赔钱,造成养猪业不景气。亏损的原因有几个主要原因:
  一、养猪生产和社会需要、市场价格不相适应。1 、生猪收购价不够合理,猪多了压等降价;2 、奖售不兑现:3 、饲料和猪肉比价差大,豆饼涨价106.25% (原价0.08元/ 市斤、现价0.16元/ 市斤),而猪肉涨25% (原价0.80元/ 市斤、现价1.00元/ 市斤)。二、肥猪生长发育缓慢、生产周期长,出栏率低。1 饲养管理跟不上去,饲料单一缺乏必需的生长因子。2 、隐性病严重,如:普遍患猪蛔虫病和气喘病影响猪的生长发育。3 、北方气候的影响,冬季养猪饲料只能转换成热能维持生命。
  三、养猪人员的队伍庞大,开支多。猪的组群结构不合理,没有按定额进行生产管理,大部分养猪单位的饲养管理还推行传统的方法,先进的科学技术得不到全面推广。
  四、三率低。即母猪繁殖率低:仔猪成活率低;肥猪出栏率低;
  
  五、兽医防疫工作比较落后,传染病疫情多,死亡率高。1955年至1980年,先后发生了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口蹄疫、喘气病、猪痢病等疫情,严重危害养猪的经济效果。
  但是,养猪也有盈利单位,第二生产队自1967年到1976年连续十年平均每年盈利3,000元以上,多年被评为养猪先进单位。二队的经验主要是:主管队长费秉文亲自抓畜牧生产,及时解决畜牧生产中的困难,支持养猪工作;选择了事业心强、热爱畜牧工作的曹正清担任畜牧队长工作。配备了精明能干的饲养员从事养猪工作;采用科学方法养猪,肯花钱引入优良种猪改良本地猪,搞双重配种法提高了产仔率和生产能力;饲料采用科学的配方,做到多样化。坚持发展多种经营,成立了酒场、粉场等经济业体,充分利用精饲料以增加畜牧收入。
  在生产管理上,根据本地区的气候特点,将母猪产期由夏冬两季移到春秋季节。母猪冬季产仔需要增设取暖保温设备,使仔猪成木提高,而且冬季产仔成活率低。母猪产期的调整主要靠药物催情,使母猪集中发情,集中分娩,在温度相宜的春秋两季产仔,缩小了死亡率减少了开支,亦便于管理。1979年后全场普遍实行养猪生产责任制,落实了“包、定、奖”等生产措施,养猪扭转了亏损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