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制材厂 一、体制沿革
1963年,根据基本建设需要,成立了制材车间,编制14人,归属基建队领导。
1969年,制材车间改为制材厂。归五十一团计划股领导。1971年,团党委决定将制材厂改编为一个排。归属基建队领导。
1979年,场党委决定单独成立制材厂。归场基建科领导。
二、发展概况
制材厂创建初期,技术和设备力量很薄弱。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设备也只有一台破原木的圆盘锯,一台改料用的小圆盘锯。临时用木板盖起棚子,算是制材车间。当时年加工木材能力,不过400 平方米。
1969年春,制材厂开始单独经济核算。人员增至45人。设备又新添了一个带锯,两个圆锯。1970年,购进了一台锉锯机,一台压锯机,一台接锯机,一台开齿机,一台伐锯机。年加工木材能力增加到2,000 立方米。
1972年以后,又增加了一个灰条锯,一个截料锯。年加工木材达2,300立方米。
1979年,制材厂规模进一步扩大。厂内有制材车间、木工车间、采石排,以及管理人员计84人。同时,又增加了两个下料锯,两个平刨、一个压刨。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调动了工人的劳动热情,当年加工木材3,000 立方米,总产值达59万元,上交利润5.9 万元。扭转了多年亏损的局面。
1983年,农场决定制材厂设在鹤山采石点的人员全部撤回。年内由于基建任务少,厂内只加工了786 立方米木材,人员多去搞副业。年终创产值10万元,上交利润3.9 万元。
三、历年采伐及木材加工
l、木材采伐:
1971年,到金河林业局达赖沟、勉度河林场采伐木材。得林场分成2,400 立方米。1972年仍在达赖沟,勉度河林场采伐。得林场分成7,200 立方米。
1978年到塔河林业局盘古林场采伐木材,得林场分成4,000 立方米。1979年仍在盘古林场采伐木材,得林场分成5,100 立方米。
2、木材加工:
历年来的木材加工,都由场里下达木材加工计划到厂。然后厂木材调拨员再根据计划的轻、重、缓、急下达当天的木材加工的数量、规格到车间。
加工木材,是执行国家木材加工定额,按材质、等级、质量、出材率多少支付工资。这样可大大提高出材率。厂规定出材率为70%,但历年来出材率都在70% 以上。
(表九) 职工队伍历年增减表
注:此表系1983年末统计
(表十) 人员、设备、产品、盈亏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