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著名劳模,先进人物事迹简介 王兆全,男,1921年生于山东阳谷县,1946年9 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9 月,在解放彰武县战斗中英勇杀敌负重伤,荣立大功一次。1949年4 月,参加试办东屏荣军农场,10月,又参加伊拉哈荣军农场的创建工作,担任第三分场小队长。在东屏时,王兆全带领几名同志拉犁种地,克服了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生产任务。到伊拉哈后,为给农场备足全年的烧柴,他带领小—队的同志到距场部三十多里外的小山上砍柴。他们起早摸黑,由于天气很冷,又累又渴,有的坚持不住闹情绪,他就鼓励大家说:“我们要拿出在前方杀敌的精神来完成今天的打柴任务。”说完,他身先士卒,干劲更足了,随着大家也跟着大干起来。很快完成了打柴任务。王兆全始终保持和发扬革命战士的高贵品质,勇于吃苦,深受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1950年10月,他被评为特等劳动模范出:席了东北荣军与复员转业军人首届劳模代表大会。同年底,又光荣出席全国首届工农兵劳模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82年在红五月农场离休。
梁太福,男,1934年生于齐齐哈尔市,1950年5月考入国营八一五农场(九三荣军农场的前身),1951年,担任拖拉机手;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
—54机车组组长。1955年,他们使用的机车已经到中修期限,但为了使机车能多做些工作,梁太福和全组同志一道,想方设法延长机车的中修期,他们严格遵守机务规程,细心保护燃油系统。在作业过程中,他们做到勤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如在中耕除草时,使用三联除草机,中间的小三角拉杆不稳,压坏豆苗,梁太福和大家研究后,改用两个小三角拉杆,克服了压苗现象。、他们还用勤加少加的办法来减少机油的消耗量。全组同志在梁太福的带领下,严格地执行了按时按号保养,不乱拆乱卸机器零件,使用油泵加油,加油工具由专人使用保管,保证清洁。他们在柴油过滤芯子外面包上白布,清洗时只更换白布不洗过滤芯子;还依照苏联先进经验在棉线芯底下加上垫,提高了过滤质量。同时还特别注意空气滤器的严密,及时更换油底盘的机油。因此,梁太福机车在一年的作业中,耕作了2,238 标准垧,只更换了一付活塞环,减少了一次中修并超过了大修期限,为国家节约32,990元修理费用。按时完成了党所交给的光荣任务。
1955年,梁太福被评为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56年后,梁太福曾担任党支部书记、政治干事,秘书。1975年12月,任双山糖厂政委;1978年4 月,任山河农场党委副书记,后任书记;1983年4 月任荣军农场党委书记。
刘道民,男,山东省梁山县人,1951年11月5 日出生。1959年8 月随家迁往“北大荒”,1961年由红五月农场转入荣军农场。1968年9 月参加工作,曾做过工人,机务驾驶员,团支部副书记,文书等工作。1973年6 月调入嫩江县农业银行荣军营业所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刘道民调入营业所后,先后担任储蓄员、会计员、营业所副主任,主任等职。他热爱银行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认真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敢于坚持原则,不徇私情。1980年夏季,许多人想通过银行贷款搞倒卖活动,外来搞副业的人也想通过银行提取现金,并示意表示酬谢,刘道民坚决给予拒绝,并进行严厉批评。1981年,他祖父年老多病,两次住院一个多月,在其病情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刘道民也不曾耽误工作,只是利用每日下班后去医院照料老人。他本人也患有肝炎病,但他经常带病坚持工作。
1983年某日,刘道民假日在家用砖头砌仓房,某单位领导去找他要求贷款,并主动提出给刘道民拉几车砖出人给砌好。被刘道民婉言谢绝了。还有一次,有位工人携带礼物到他家要求贷款二万元,搞倒卖活动,并悄悄对他说:事成后,得款各分一半。刘道民听后火冒三丈,严厉批评了这种不轨行为,并令其将礼物带了回去。
刘道民作为银行营业所的负责人,和全所同志一道,积极支持农场的经济建设。他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进行经济活动分析。与领导一道参加财经检查,对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困难他总是想方设法解决。仅1983年,就为农场解决肥料、农药2,800吨,油料2,500吨,机械零配件25,395件,305,900元;在支援工业建设上,刘道民也竭尽全力,1983年,为毛毯厂解决原料267吨和成套机械设备,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并首次打入国际市场,出口毛毯20,500条。同时,刘道民还积极帮助分离职工,待业青年和家属搞家庭副业,广开生产门路。1982年至1983年,在他亲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共扶持起不同行业的集体户29个,家庭养殖业25个,弥补了国营农业单一经营的生产局面,增加产值32万元,活跃了市场,安排就业人员97人。
由于刘道民同志工作取得突出成绩,曾连续多年被嫩江县银行、黑河地区银行评为先进工作者。从1978年到1984年连续七年被授予黑龙江省金融系统红旗手光荣称号。1980年、1982年两次被授予全国金融系统红旗手称号,1983年光荣出席全国金融系统“双红”表彰大会。1984年10月,刘道民调九三农业银行办事处任主任。
迟子祥,男,194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7年在法库战役中,在零下四十多度的冰天雪地里,他的全部脚趾和两个手指被冻掉,身负五处重伤,才被救下火线。1949年,他又带着残肢病体参加了东屏、伊拉哈荣军农场的创建工作。1950年,迟子祥主动承担大批损坏犁耙和农具的修理工作,他带几个人组成修理组,靠一座烘炉起家,到春季他们就制造出1,200多种农具的零件。同年夏天。农场修建、运输任务很大,缺乏车辆,迟子祥就带领大家制造拖车。当时,农场有一台旧车床和钻床,但没有动力,他就在床上挂上皮带用两只残废了的手和大家一块拉动皮带旋件钻眼,终于制成了一台载重一万多斤的八轮大拖车。迟子祥有一股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懂不会就虚心学习,向别人求教。很快掌握了拖拉机及各种农具的修理技术,在他领导下的修理所也逐步扩大。
他不但自己艰苦奋斗,还时刻注意教育和培养周围的同志。经过两三年,全所的修理人员在他的培养帮助下,技术水平均得到提高。1950年,迟子祥被评为黑龙江省特等劳动模范,出席东北局首届荣军和复员转业军人劳模代表大会。195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模范工作者。1958年,评为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9年,出席全国烈属、残废、复员、退伍军人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迟子祥曾先后担任伊拉哈荣军农场修理所所长;九三荣军农场修理厂厂长;九三农管局机务科长等职务。1982年离休。
杜长友,男,1924年出生,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原籍吉林省安广县人。
1949年,建设伊拉哈荣军农场时,杜长友任生产小队班长,1953年伊拉哈荣军与九三农场合并时,任道路施工员,曾与广大职工一起,完成了“双西”(双山至大西江农场) 公路的修建任务。在施工中,杜长友积极工作,克服重重困难。1956年开垦建设红五月农场时,他担任生产队长,后受组织委托建设红五月农场加工厂。1960年调九三加工厂,先后担任车间主任,生产股股长等职。1982年离休。
杜长友曾在解放锦州战斗中负伤,1950年,光荣出席东北荣军与复员、转业军人首届劳模代表大会,并多次出席省、兵团、总局劳模大会,受过多次奖励。还多次被评为九三农管局的优秀共产党员。
周德美,男,1927年10月生于云南省牟定县。1947年参加革命。1950年2 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3年6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0月来到伊拉哈,是创建伊拉哈荣军农场的先遣队成员之一。周德美在建场过程中,思想坚定,事业心强,工作一贯积极肯干,勇于吃苦,经常带动青年团员完成党交给的任务。1950年,被评为东北局三等荣军劳动模范,并出席东北荣军与复员转业军人首届劳动模范代表大会。曾担任尖山农场基层党支部书记。1983年离休。
陈仁怀,男,江苏盐城县人,1921年6 月8 日出生。1944年1 月参加革命。1945年6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7 月因犯错误被开除党藉。
陈仁怀于1948年9 月在解放锦州战斗中负伤致残,并立大功一次,小功一次。1949年2 月到北安荣校学习,1950年9 月从查哈阳农场实习拖拉机驾驶后,分配到伊拉哈荣军农场,担任“纳齐”拖拉机驾驶员助手。在1951年春播中,创造了建场初期的最高纪录,班次工作量120亩,主燃油一班次节约五公斤,为建设农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50年被评为东北局荣军三等劳动模范,并出席了东北荣军及复员、转业军人首届劳模代表大会。1951年,1952年又连续两年被评为伊拉哈荣军农场劳动模范。1956年评为九三荣军农场劳模。1957年评为一等劳模出席黑龙江省劳模代表大会。1958年评为九三地区劳模。1972年被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记三等功。1982年退休。
李相和,男,1922年7 月7 日生于吉林省扶余县。1946年8 月参加革命。194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0月参加创建伊拉哈荣军农场的工作,担任副业组长。在工作中勇于克服困难,埋头苦干,处处起骨干带头作用。1949年被评为农场模范,1950年被评为东北局三等劳模出席东北荣军与复员转业军人首届劳模代表大会。1951年又评为农场劳模,1953年荣立三等功一次。同年调入九三荣军农场汽车队工作。1982年退休。
于长清,男,1929年1 月10日出生于黑龙江省肇东县。1946年2 月参加农民会。1947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6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解放锦州时光荣负伤,在部队曾两次立功受奖。1949年10月参加伊拉哈荣军农场的创建工作,在建场过程中,他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为建设农场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49年被评为场劳模,1950年被评为东北局二等荣军劳模出席东北荣军与复员转业军人首届劳模代表大会。1951年又被评为农场劳模。
李培德,山东省诸城县人,生于1939年10月,1958年10月参加工作。任荣军农场第五生产队东方红54—37号机车长。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9年,李培德带领机组全体同志在春播、中耕、麦收和大秋收获中吃苦耐劳,顽强工作,阶段作业以优质高效低消耗,安全生产无事故,屡次被评为红旗车组。
机组人员严格执行机务保养制度,对机具勤检查,细保养,发现故障及时排除。春播加种快,播种质量高。一个班次播种2,355 亩,三个班次平均班效1,505 亩。中耕早出晚归,驾驶员轮换吃饭不停车。麦收机车凌晨两点下地割晒,班效900 亩。机车、农具技术状态始终保持良好,机具经常检查保养,正确调整,合理编组,机车负荷保持90% 以上,全年完成作业量达27,000个标准亩,亩修理费全场本车最低,平均亩耗油0.6公斤,共节约油料四吨多。
李培德同志的工作成绩显著,被评为场、管局、省农场总局的劳动模范。国家农垦部授予他为:一九七九年全国农垦系统先进生产者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