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普通教育的发展 1956年,讷河县营农场并入红五月农场,在老一队(后已划入荣军农场) 设立一所一至四年级的复式小学,学生30余人,教师王秀。
1958年6 月,在新场部(现医院处) 一栋穿鞋戴帽式房子(面积约200 平方米),建立子弟小学。先后调王秋香、李文杰、芦淑国到校任教。8 月5 日开学,开学后,先参加麦收、植树等劳动。劳动结束后,编班上课,共有学生80余名。共五个年级设三个班,一年级是单式班,另有两个二级复式班。这是我场普通教育的开始。
1959年春,田桂菊、王广贺到校任教,将两个复式班分为单式班。4 月5 日,建立中国少年先锋队大队委员会,入队队员93人。9 月初,九三荣军农场组织部从九三中心小学调董选忠到红五月学校负责,教师增加到8 人,增设了六年级。成为红五月农场第一所完全小学,从此,结束了高小学生到九三读书困难的历史。
为了解决农业生产队适龄儿童入学的问题,先后在一队、二队、四队、五队建立一至四年级的复式小学。郑丙章、邹学文、杨文涛、于润涛分别在这四个生产队任教。生产队学校,行政隶属于生产队,业务归场直学校领导。后来,每建立一个农业生产队,就建立一所小学。
1960年7 月15日,红五月农场首届高小毕业生22人,考入初中的11人,考入嫩江简师的3人。由于食宿困难,交通又不方便,这些升学的学生上学不几天,便都自动退学了。
1961年,由于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一队、二队的四级复式班改为2 级复式班,高小学生仍在场部学校就读。同年暑期,第二届高小毕业生达19人,考入九三初中的7 人,其余的,达到分配年龄的毕业生,由场分配工作。
1962年秋,为解决校舍不足,场决定将鸡舍西边一栋面积约600 平方米的房子,改建成校舍,并建立了宿舍和食堂,为减轻学生家庭负担,食堂自己种菜、养猪,降低了伙食成本,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965年春,农场派廖贵江到场直小学任主任,并负责教职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他是当时学校中唯一的一名党员。
为了大力发展普通教育,改善办学条件,1965年,农场建筑一处450 平方米的砖瓦结构的校舍。
在“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指引下,实行两条腿走路,在场直小学戴帽,增设两个半农半读的农中班,班主任冷述连、王景芳。为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砖厂附近,农场拨给学农基地150 亩,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等作物。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农业知识,而且受到了锻炼。
为了适应中小学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农场在二马路(现小学) 处,建起三栋砖瓦结构的校舍(包括宿舍和食堂),每栋房362 平方米,共占地45亩。
1966年,社教工作队进驻红五月农场。4 月,在机关社教工作队队长张建南的策动下,发动全场教师召开大会,批判了学校领导人王秀执行封、资、修的教育路线,批判后,宣布王秀靠边站,派韩书礼到校任校长。
1966年“五·一六”通知下发后,“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全被砸烂。连同门窗上的玻璃也全被砸碎。桌椅被踹坏后,随处乱扔,相当一部分桌椅,成为冬季炉内燃料。两千余册图书一册不剩,理化仪器也全然砸烂。学校遭到了严重破坏。11月上旬,冷述连、于惠生带领农中学生50余人去北京串联,在京住了1 月有余,参加毛主席第八次接见“红卫兵”。其他老师也三、五结伙去外地串联,学校已全部停课“闹革命”。进京学生回来后,传播了外地的“革命”与“夺权”的经验,十几名学生组成战斗队,首次夺了红五月农场的领导权,夺了农场的公章。
1967年,贯彻“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生产队学校普遍实行五年一贯制,场直实行了七年一贯制。龙昌任场直校长。
1968年,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场派工宣队进驻学校,队长马绍成、张土和,队员有朱喜林、吴元江等。批斗了出身不好的魏国翰、董选忠、王景芳。半月以后,魏国翰、董选忠被解放,王景芳下放劳动。“复课闹革命”,实际上并未复课,终日搞大批判。后来王树君和邱华美调到学校,分别担任书记和校长。
1969年,兵团组建后,才逐渐复课了。
1972年,为方便学生学习,连队学校网点布局做了调整,四连、七连实行七年制,九连实行九年制,分别由王非、张广运、王青山任这3 所学校负责人。十二连的六、七年级学生到四连就读;十四连的到七连就读;五连、六连、十一连的六年级以上的学生到九连就读。一、二、八、十、十六等连队的中学生在九年一贯制的团直学校就读。
粉碎“四人帮”以后,学校秩序逐渐恢复正常。1978年,学制由九年一贯制改为十一年(5 、3 、3 分段) 制,开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随着“着重点的转移”,贯彻了“八字”方针,从1979年到1981年,对教学网点重新进行了调整。1979年,撤掉了七队的中学点;1980年,撤掉了四队的中学点;1981年,撤掉九队的中学点。中学生全部集中到场直中学学习。
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1980年,农场筹建一栋面积为3,307 平方米的教学楼,施工2 年,于1981年10月末竣工,中学迁往教学楼,改建了食堂,扩建了宿舍、水房和仓库。场直中小学校舍基本得到解决。
1981年,恢复了十二年(6、3、3分段)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师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名誉得到恢复,从此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从1979年起,升学率逐年升高。1981年,本场中学有15人考入九三局一中(省重点高中),名列全局第一名。1982年,考入九三局一中16人,名列全局第二名。1983年至1986年,连续四年获得第一名,被全局誉为“四连冠”。
1979年至1986年升学人数
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学校文体活动一直放在重要地位。学校组织学生文艺宣传队、合唱队、小乐队,经常演出。课外美术小组习字作画,曾参加场、局工会的美层展出。田径队、篮球队、滑冰队的组建。对促进学生的体育运动大有裨益。每年“六·一”,举办全场学生运动会,检阅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
为了使学生健康成长,职工医院对学生定期体检。防疫站对全场学生进行“大骨节病”检查,16岁以下的学生定期服用亚硒酸钠以防治大骨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