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当我们写完《红五月农场史》最后一笔之际,一九八七年的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红五月农场史》的编写工作,从一九八三年元月开始,共用了四年时间。在这期间,由于种种原因,编写人员经常变换,编写工作断断续续,今天,终于完成了编写任务。
这部场史,就体例来说,是一部史志结合的志书。其中,场史部分,记述了红五月农场发展过程和主要历史事件。这些,可使我们回顾本场发展壮大过程,以便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今后农场改革所借鉴;志书部分,记载了建场以来各行各业详尽的数字资料,它可为我场今后的“四化”建设提供参考资料和领导决策的依据。史志结合,有史有志,有纵有横,这是志书编修工作的新尝试。
这部场史,包括史、记、志、图、表、传,涉及农场的各行各业,方方面面,是一部百科全书。建场以来,由于年代的久远,历史资料的散失,给场史的编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编修人员,本着对党负责,对红五月历史负责,对全场四千多名职工和一万多人口负责的原则,对每件历史事件,每项数字资料,没有道听途说,匆忙入志,而是进行了详尽的调查了解,力争做到准确无误,避免以讹传讹,谬种流传,贻误后人。同时,在编写过程中,我们以《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为指针,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敢于秉笔直书,不因人废史,我们认为,这是史志工作者应坚持的原则。
四年来的编写工作,使我们体会到,场史编写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编写人员,为了取得详尽资料,奔波数千里,走访上百人。为了加快编写进度,白天,走访或查阅资料;晚上,灯下奋笔疾书。今天完成了上级和全场人民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感到欣慰。
我们感到,要写好一部志书,首先,要得到本单位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人、财、物上,给以保证;第二,要有一支有一定写作能力和实践经验的编写队伍。而我们所缺的,正是后者。参加编写的同志都是六十年代后期参加工作的青年人,对农场了解甚少,在文字上,是边学习,边编写,有时感到力不从心。由于我们初次进行这项工作,水平欠佳,遗漏和错讹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斧正。
编者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