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一、自然状况
红五月农场地处黑龙江省讷河市境内东北部,与嫩江县交界(行政属嫩江县管辖),位于北纬48°39′~48°50′,东经125°25′~125°43′之间。东部与讷河市青色草原马场、讷河市茂山林场相连;西邻荣军农场;东北部与七星泡农场接壤;南接讷河市友好乡;北和西北分别与国庆林场、尖山农场接壤。
农场地形地貌属于大、小兴安岭与嫩江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于讷谟尔河、嫩江流域第二阶地。海拔高度一般在240~350米,最高达400米,相对高度在160米左右。坡度在2°~6°范围内。
农场大部分土壤土质肥沃、松散、渗透性强、保肥保水,适合农作物生长。
农场气候冬季在蒙古高压控制之下,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盛行东南风,高温多雨。因此,农场为明显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寒冷多风,夏季温和多雨,秋季短暂凉爽,冬季漫长严寒。农场总面积28 983公顷,其中:耕地11 788公顷、林地5 546公顷、牧草地3 308公顷、水面382公顷、荒地1 325公顷、场址道路及其它建筑占地757公顷、其它土地面积5 877公顷。
2000年末,农场总人口为10 055人,其中职工2 260人。
二、农业
1987年,农场制发了《关于1987年经济体制改革的补充规定》,提出农业改革的总方针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和中央 8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尽快发展多种经营;在前两年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稳定、完善、提高职工家庭农场及场直的承包制。改革的原则是在前两年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完善、提高、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逐步走上以牧、副、林、渔为先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之路。核算单位要划小,逐步放开、搞活。在各种承包及家庭农场内部都要继续打破大锅饭制度,实行以分计酬等办法,进一步完善、提高承包制及家庭农场内部的分配关系。实行扶持优惠政策,鼓励离土不离乡经营,逐步实现少数人种多数地。此次改革,还规定了办麦豆种植、机组配套的联户家庭农场,其规模一个生产队最适宜办 2个,最多不能超过 3个,以户的形式参加承包。各生产队在办好联户家庭农场的同时,还要办好种植经济作物的独户家庭农场。机械配套,拥有技术力量和资金等条件的,可办麦豆种植的独户及大独户家庭农场。
1989年,农场遵照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的方向必须坚定不移,步骤和方法应当审时度势”的总体方针和“有领导有秩序地推进相互配合的全面改革”的精神,根据管局党委扩大会议精神,结合农场农业体制改革的实际,制定并下发了《关于1989年进一步深化农业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方案》的指导思想和任务是:以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振兴农场经济为目标;以坚持劳动效益、规模效益、技术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为依据;以进一步“稳定、完善、提高”和搞好人、机、地优化组合为主要方法。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坚定不移地抓好以办好职工家庭农场为中心的全面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化农业体制改革总的原则是大稳定、小调整、逐步完善提高。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农场深化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方法是在稳定现行体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生产队的不同情况,按照不同方法分别抓好完善提高工作。对一年来改革组织较得当,经营规模较适度,经济效益较明显,绝大多数群众较满意的生产队,在体制上原则不动;对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不够适度,经营效益一般的生产队,可采取大稳定、小调整、逐步完善提高的办法;对体制上分得比较零散,规模不适度,技术效益不便发挥,劳动效益差,经济效益低的重点抓好体制上的调整。
1991年,根据九垦局发[1989年]120号文件 《关于全局家庭农场生产费用两年内达到自理的要求》的精神,农场出台了《1991年家庭农场生产费用自理实施办法》,决定从1991年起家庭农场费用实行自理;1992年达到全部生产费用自理。自理筹集的范围:农业生产队职工、干部、专业户(包括养殖专业户)、机关干部、工人,牧业承包组、林业专业队、渔业生产组。自理生产费用项目(农林牧渔业直接生产费用):种籽及种苗260万元、肥料200万元、农药73万元、其它材料120万元、机械作业费(含油料及配件)240万元,5项总额为893万元。自理办法:农场机关干部、职工 250万元,其标准:场长、书记各拿3 000元;副场级领导各拿2 500元;机关科级干部拿2 000元;一般干部拿1 000元;机关工人每人拿 500元。农业生产干部48万元,其标准:生产队正职干部每人拿5 000元,副职干部(含会计、统计、出纳)每人拿4 000元。承包大组职工存款部分筹集或全部筹集生产费,办法是按分类标准计算出的生产费自理数额扣除本家庭农场自有生产经营基金余额的欠缺部分,由个人消费基金补齐。
同年,根据“八五”规划和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要求,为了使企业走出困境,结合农场的自然资源和三年来水稻小区试验情况以及兄弟单位的经验,农场决定开发南阳河两岸,建立水稻生产基地。当时,经过详细的考察认为在南阳河两岸种植水稻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一是上游有中型水库一座及原有的南北干渠;二是水利资源丰富,年蓄水量充足;三是现有可利用荒原大部分分布在其两岸;四是试种已经成功,亩产超过 400公斤。为此,农场向省驻齐齐哈尔市农林企业管理组提交了《争取水稻开发支农周转金的请示》,申请1992年度财政周转金50万元,解决开发水稻资金。
1992年底,农场出台了1993年深化改革总体方案。深化改革的主要原则是简政放权、转变职能,走“小机关、大服务、多实体”的路子。为此,进行了 3项制度改革:一是改革企业用人制度,实行干部聘任、聘用制,定岗、定编、定员;二是改革企业劳动用工制度,企业内部打破干部与工人,劳动合同制工人与固定工,社会招工与国家统一分配人员的身份界限。对企业各类人员统一实行“企业职工”制度;三是改革企业工资制度,实行以岗位技能工资为主要内容的工资分配制度,使分配向技能高、强度大、责任重、环境差的岗位倾斜。
对农业生产队的改革主要是稳定完善农业联产承包,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经营。1993年将原有的16个生产队调整为14个。把耕地面积较少的十二队合并到四队,十三队合并到九队。
1993年,为了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业联产承包,推进集约化规模经营,对1993年农业生产队规模编制又进行了完善。其中规定:1993年全场14个农业生产队,种植粮豆联户农场职工定员不超过600人;种植20亩地小户职工1 500人左右。生产队管理人员编制最多不得突破 7人。机务工人配备标准为:拖拉机每台4人;收获机每台2人;自走割晒机每台1人;323、4450每台3人,胶轮拖拉机每台1人;三机修理工1人,电焊兼修理1人,油料、保管1人,领料1人;麦场主任、化验员1人,治安员、环保员1人。
1997年,根据上级关于五荒开发的指示精神,为了扩大耕地资源,农场与塔河县农业开发办正式签订了承包开发荒原合同,农场当年在岭南开发荒原 200公顷。到1998年根据“抓好大的、放活小的”的精神,农场将岭南开荒队的耕地、机械设备转让给机务队长娄万斌经营。1999年7月23日终止承包开发荒原合同。
三、农机
1987年,农场购进10台德国产EF—323大马力轮式拖拉机, 此机型性能先进,既能牵挂农具整地又能搞田间运输。1989年至1992年,农场为了加强农业生产的后劲,淘汰了超期服役的东方红—54(75)链轨拖拉机及部分农具和东风—65自走式收获机。4 年共引进德特—75拖拉机52台、T4A拖拉机6台、E514收获机2台、E516 11台、液压铧犁45台、72片液压耙25台、48片耙2台。1994年购进俄罗斯产KCKY—200玉米收获机10台。1996年购进东方红—1002拖拉机 6台。1997年购进旋耕机22台。2000年从嫩江机械厂购进气吸式点播机 4台,从齐市农机厂购进五铧犁6台。
1987年至1992年农场对农机管理进行改革,生产队分为两个组,即机务组和晒场组。1993年,全场的所有机具都承包给有机户,承包的原则是:包定结合。具体的承包办法是:一定、六挂、两包。一定:农场制定作业标准;六挂:一是车组每个人的收入与作业量挂钩;二是检修质量与作业收费标准挂钩;三是检修时间与作业收费挂钩;四是车组人员收入与作业质量挂钩;五是车组人员收入与产量挂钩;六是车组人员收入与效益挂钩。两包:包机车的单位耗油、包机车日常维修费。
1994年,生产队所有的农机具一次性作价转让租赁给个人。
四、畜牧业
1986年,农场畜牧业处于低谷时期。
1987年,成立了养禽公司和双A鸡厂。1992年奶牛存栏仅有890头。1993年开始,农场大力度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优化农业、发展牧业、启动两业,农场发展靠规模,职工致富靠庭院,五业兴旺靠转制”的发展思路。确立了以奶牛业为龙头的畜牧业发展思路,提出了到20世纪末实现万头奶牛、10万头猪、百万只鸡的奋斗目标。1993年,设立了兽医院、奶牛管理站,年底奶牛存栏1 440头。
1994年,农场认识到:自建场以来一直依靠种植业这个单一产业发展生产,大部分职工集中在有限的土地上,致使农场经济效益低、发展速度慢、职工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为使农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职工群众生活早日达到小康水平,必须抓住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机遇,拓宽思路,优化劳动力和产业结构,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找准适合场情、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生长点,制定民富场兴的发展战略。农场具有丰富的草原资源,将资源优势变成效益优势才能有出路。因此,农场确定:种植业实行集约化适度规模经营,养殖业大力发展奶牛业,并把它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内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加大奶牛业的投入,当年投入购牛资金 100万元,计划到1995年年底奶牛由原来的1 126头增到1 766头。以后,逐年扩大规模,快速增加奶牛的存栏,到1998年建成万头奶牛基地,实现年产鲜奶 4.2万吨,养牛和服务体系至少安排2 400人就业,产值 4 200万元(按现价每吨鲜奶1 000元计算),养牛户职均收入达万元。
计划奶牛的饲养采取由半舍半牧逐步走向全舍。拟在场部郊区、远离居民区建奶牛示范区(1993年始建第一个),规模为50至100户,每户起步养5头成母牛,正常饲养产奶牛10头,逐步扩大规模,到1998年再建4个示范区。在整建制生产队建7个奶牛规模队,每队饲养500至1 000头奶牛(个体饲养)。扶持养牛大户,每户20头,占养牛户的 20%。还要健全服务体系,成立积肥、供应、销售、医疗、保险、配种、榨奶、防疫等专业户。农场万头奶牛基地建设形成了可行性报告并以红场呈[1994]10号文件形式报送九三管局。1994年底奶牛存栏1 680头。
1995年,建立奶牛新区三条街,共计60户养牛专业户。为了加快奶牛基地建设,农场出台了优惠政策:干部买一送一政策;外引奶牛户政策;养奶牛批合同工政策;大中专毕业生养奶牛优先分配工作政策等。在这些政策鼓励引导下,奶牛存栏数逐年增加,1995年底有 2 000头,1996年底有2 600头,1997年底达 3 010头。从1998年至2000年,农场奶牛始终保持在2 500头左右。奶牛业的发展带动了农场经济发展,增加了职工收入。
五、工业
1987年,农场对修造厂进行了全面体制改革,成立了农机技术服务中心,由农机科直接领导,负责全场农业机械关键部位的修理调试、技术验收和把关、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1994年,九三乳粉厂因经营不景气,已处于停产状态,经分局党委研究,决定由红五月农场经营。5月下旬, 农场将董殿华聘任为乳粉厂厂长。经过半年的努力,年底乳粉厂扭亏为盈,盈利9.5万元。1998年,九三乳粉厂划归鹤王乳业集团。
1995年,根据九垦局发[1995]69号文件,关于“五小企业”可以通过出售产权转化为集体合作企业、合伙企业或私营企业,实行公有民营、民有民营、民有私营的规定,农场出台红场发[1995]7号文件,对综合加工厂等单位产权全部出售给个人, 公有变为私营。为彻底理顺产权关系,对已出售产权的综合加工厂、建筑工程公司、养禽公司、砖瓦厂、酿酒厂、建工建材五交化经销部、兴业五交建材经销部、收购站等单位,从1995年起由全民经营变私营或个体经营,并申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变更营业执照。
债权债务问题按转让产权合同分期偿还给农场。建工建材经销部、兴业建材五交化经销部售价含在建筑工程公司中。收购站售价含在酿酒厂资产售价中。农机公司、农业开发公司1995年解体,解体前的债权债务由原公司承担并清理。
六、城镇建设
1987年以后,农场加快了城镇建设步伐。1988年,农场投资34.2万元,兴建了 351平方米的客运楼;投资98.8万元,兴建了 2 613平方米的小学教学楼,实现了小学集中办学。1992年,农场投资34.2万元,兴建了433.44平方米的银行办公楼;还投资16.6万元,兴建了161.35平方米的浴池。1993年,农场投资109.2万元,兴建了1 409.8平方米的机关招待所(含食堂)。1996年,农场投资288万元,硬化了场直一马路路面。1997年,农场投资 180万元,兴建了2 334平方米的1号住宅楼。
此外,1994年对场直二马路整形加宽铺砂石26 336立方米;1995年新建了三马路26 672平方米,环路 2公里。这些均是场直各单位职工尽义务完成的,农场只拿了机械作业费。期间,还对场直环境进行了绿化、美化,植树15 000多株。经过几年的努力,场直环境得到了改善。
七、经济状况
红五月农场1988年国内生产总值8168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52元,人均纯收入1 051元;1991年国内生产总值1 688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 671元,人均纯收入 890元;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3 190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 081元,人均纯收入 2 047元;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6 606.8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6 371元,人均纯收入3 331元;1997年三项指标与1996年接近。在以后的三年中,农场这三项指标均有下降,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 3 154.3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 137元,人均纯收入3 90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