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五大制度
第三节 五大制度
第三节 五大制度
一、耕作制
1995年前,麦茬90%以上实行平翻;大豆茬则以耙茬为主,占80%左右。全部平翻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0%以上,深松占10%左右,耙茬占40%左右。
1995年后,逐步扩大了麦茬松耙面积和耙茬面积。2000年,麦茬松耙面积和耙茬面积已达麦茬面积的90%左右。麦茬平翻主要为了第二年种植甜菜。豆茬95%为耙茬。
整地的时间,到90年代初由于机械力量的不断增强,基本实现100%秋整地。秋整地达播种状态比例主要取决于秋季自然条件好坏,一般为100%。
二、轮作制
1992年以前,主要采取麦—豆—麦—杂四区轮作方式。
1993年以后(除1999年以外),由于大豆面积的增加,主要采取了麦—豆—杂(豆)三区轮作方式。
三、种子制
农场于1987年组建种子公司。1988年,建成一套小线加工选种设备,当年就实现了麦种采用复式选种法加工精选。1989年,选种机全部更新。1992年,首次实现小麦统一拌种。1994年,实现麦、豆、甜菜三大作物统一加工、统一拌种。
1987~2000年,各作物主要应用的品种如下:
(一)小麦
1987年:主栽克丰2号、克旱9号,搭配新克旱9号。
1988年:主栽克丰2号、克旱9号、新克旱9号,搭配402、81—89。
1989年:主栽克丰2、新克旱9号,搭配81—115、6474、垦九2号。
1990年:主栽新克旱9号、九三83—833,搭配6474。
1991年:主栽新克旱9号、垦九4号(833),搭配克旱12号、84—66。
1992年:主栽新克旱9号、垦九4号,搭配克农74—27—8。
1993年:主栽新克旱9号、垦九4号,搭配克旱13号、1701。
1994年:主栽新克旱9号、克旱13号,搭配克89—446、1701。
1995年:主栽克丰6号(514)、克89—446,搭配1701。
1996年:主栽克丰6号、克89—446。
1997年:主栽克89—446、克丰6号,搭配129、垦九7号(九三91—V129)。
1998年:主栽克89—446、克丰6号,搭配—90。
1999年:主栽克89—446、克丰6号,搭配九三92—33、—90。
2000年:主栽克丰 6号、克89—446、龙94—4083,搭配B569、垦九8号(九三91—V127)、龙94—4081、格来尼、野猫、垦红114、九三95—41081。
1987~2000年的14年间,在生产上共推广应用小麦品种30个。
(二)大豆
1987年:主栽九丰一、九丰三、黑河3号、黑河4号,搭配黑河5号、红80—126。
1988年:主栽九丰一、九丰三、黑河3号、黑河4号,搭配黑河5号、九三81—15。
1989年:主栽九丰三、黑河5号,搭配黑交83—889。
1990年:主栽九丰三、黑河5号,搭配黑交83—889、九三80—15、黑辐84—265、黑河7号。
1991年:主栽九丰三、黑交83—889、黑辐84—265,搭配北86—19、202。
1992年:主栽黑交83—889、北86—19、九丰三,搭配北87—9、北87—8、黑河9号、3308。
1993年:主栽黑交83—889、北87—8、北87—9,搭配北丰6号、北丰7号。
1994年:主栽北丰11号(87—9)、北87—8,搭配黑交83—889、九三88—24。
1995年:主栽北丰11号、北87—8,搭配北88—72、九三90—148。
1996年:主栽北88—72、九三90—25,搭配九三92—22。
1997年:主栽北88—72,搭配九三92—97、黑河19号。
1998年:主栽黑河19号、北88—72,搭配191。
1999年:主栽黑河19号、北88—72,搭配191。
2000年:主栽黑河19、北88—72,搭配北疆95—171、 黑河95—812、黑河95—750、九三95—144、黑河17号、黑河47、东农44。
1987~2000年的14年间,在生产上共推广应用大豆品种34个。
(三)玉米
1987~2000年间,应用的玉米品种有:孚尔拉、泽尼特、木挺、卡皮托尔、白单久、垦玉6、东农248、承单3号等。
(四)甜菜
1987~2000年间,推广应用的甜菜品种有:卡尾地玛、九三单、双丰301、双丰305、甜研303、巴士森。
(五)油菜:
主要推广应用了维思特、高维特、格劳巴。
(六)大麦:
主要推广应用了黑引瑞、莫尼斯。
四、施肥制
根据国家《土地法》和省、总局、管局关于土地管理要求,并结合农场实际情况,制定了“用地养地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大力搞好有机培肥地力,增加秸秆还田面积,引进使用腐殖酸、生物肥料,合理施用化肥。
1、施肥水平。
1987年至90年代初,农场化肥施用水平(设计)为小麦亩施纯肥8公斤;大豆亩施肥6公斤;玉米、甜菜亩施肥 5公斤。但由于这几年间化肥市场始终呈现供不应求局面,每年均不能按计划全部采购回来,有的年份缺氮肥;有的年份又缺磷肥, 致使不仅设计施肥量难以保证,且N、P比例也难以按计划落实,实际亩施肥量比计划少2公斤左右。
1992年后,由于化肥市场供应的改善,基本能够按设计量施用;1993年后,亩施纯量小麦增加到 9公斤,甜菜、玉米增加到12.5公斤;1996年、1997年,亩施纯量小麦增加到11~12.4公斤,大豆 9公斤,甜菜25公斤,玉米17.5公斤(移栽的20公斤),这两年化肥施用量是最高的;1998年以后,施肥量又逐渐下降;到2000年稳定在小麦亩施纯肥9公斤,大豆亩施化肥6公斤,甜菜15公斤,玉米12.5公斤,油菜5公斤。
2、施肥比例。
1987~1992年,小麦N∶P为1∶1.2;大豆N∶P为1∶2~2.56;甜菜N∶P∶K为2∶1∶0.5;玉米N∶P为1∶1.2~1.3;油菜N∶P为1∶2。
1993年后,小麦N∶P为1∶1或(1.2∶1);玉米N∶P为1.5∶1;1994年后,大豆N∶P为1∶1;1996年前,除甜菜施用钾肥外,其它作物均不施钾肥;1996年后,各作物均开始施用钾肥。1996年施用的是硫酸钾;1997年后改用磷钾肥。钾肥比例一般占0.2~0.3份。
3、腐殖酸肥的推广应用。
农场从1997年开始,在小麦、大豆、玉米种植中应用腐殖酸肥;1999年在生产上大面积生产试验试范;到2000年达到各作物100%应用。其施用方法是:加入化肥总量的40~50% 的腐殖酸,减去化肥总量的40~50%化肥,使其总量不变。
五、植保制
1987年以后,农场植保制度一直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对于作物病害,采取拌种预防;对于虫害,根据发生程序决定是否防治;对于杂草,则采用人、机、药综合防治,药剂防治则以土壤处理为主,苗后茎叶处理为辅。
(一)种子处理
1987~1993年,种子处理主要采用药剂。小麦、大豆: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0.2%加5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量0.1% (或加6%六六六粉为种子量0.3%),并以聚乙稀醇为粘着剂拌种(每100公斤种子加聚乙稀醇5克)。
甜菜:主要采取 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8%加种子量的2.5%林丹粉。1993年杀虫剂采用映喃丹拌种。
1994年后,小麦、大豆、甜菜、玉米主要采用种衣剂拌种。用量小麦为种子量的 1.5~2%;大豆为种子量的1~1.5%;玉米为种子量的1.5~2%;甜菜为种子量的4~5%。
(二)化学灭草
1、麦田
1987~1993年,麦田化学除草主要采取在小麦3~4叶期喷2.4D—丁酯1公斤/公顷。1994~1998年,主要采用2.4D—丁酯 0.4公斤/公顷,加绿黄隆可湿性粉剂20克/公顷。对于第二年种甜菜的地号和育甜菜苗取土的地号只喷2.4D—丁酯1公斤/公顷。其中:1995、1996两年对软杆易倒伏小麦克89—446这个品种每公顷加多效唑0.6公斤。1996年小麦100%施用了多效唑 (由于多效唑残留影响,对后作影响太大,损失也相当严重)。1999年后主要采用2.4D—丁酯0.5公斤/公顷,加10%苯黄隆可湿性粉剂75~80克/公顷。
2、豆田
豆田除草以土壤处理为主,茎叶处理为辅。土壤处理又以秋施为主,春施为辅。1998年以前土壤处理主要采取播前土壤处理。1999年以后播后苗前土壤处理才逐渐占有一定比例。历年大豆化除情况如下:
1987年,施用氟乐灵(2公斤/公顷)加灭草猛(1公斤/公顷)的有21 097亩;单施氟乐灵(2.5~2.8公斤/公顷)的有42 733亩。主要拿捕净(2公斤/公顷),盖草能(1公斤/公顷)。
1995年,土壤处理全部为春洒氟乐灵20 133亩,氟乐灵加灭草猛13 146亩,拿捕净15 860亩,盖草能7 265亩,稳杀得(1.5公斤/公顷)970亩。
1989年,秋施氟乐灵51 745亩,氟乐灵加灭草猛 700亩,春施氟乐灵27 473亩,氟乐灵加灭草猛12 261亩。苗后,拿捕净 4 244亩,盖草能26 151亩,盖草能(1公斤/公顷)加虎威(1.2公斤/公顷)3 794亩,虎威2 254亩(1.5公斤/公顷),苯达松花330亩(2.5~3公斤/公顷),苯运松(2.5公斤/公顷)加盖草能(1公斤/公顷)2 525亩。
1990年,土壤处理仍以氟乐灵为主,应用面积55 592亩,苗后以拿捕净、盖草能为主,应用面积21 735亩。
1991年,土壤处理为秋施氟乐灵28 977亩;苗后18 460亩,其中:盖草能应用 7 858亩,拿捕净1 470亩,普施特9 132亩(1.5~2公斤/公顷)。
1992年,上年秋施氟乐灵20 950亩,苗后化除30 766亩。
1993年,上年秋施药以氟乐灵(1公斤/公顷)加灭草猛(2公斤/公顷)为主,共喷施69 471亩,春洒54 000亩,全部采用氯乐灵(2.5公斤/公顷)加 70%赛克津可湿性粉剂(0.6公斤/公顷),合计12.3万亩,占大豆面积的89%。苗后茎叶喷施面积12 404亩,其中盖草能应用7 968亩,普施特1 695亩,拿捕净1 273亩,杂草焚(1.5公斤/公顷)1 051亩,稳杀得417亩。
1994年,上年秋施药面积27 316亩,其中单施氟乐灵5 355亩,氟乐灵加赛克津(0.4公斤/公顷)为4 279亩;氟乐灵(1.5公斤/公顷)加灭草猛(1.5公斤/公顷)加赛克津(0.4公斤/公顷),应用面积为17 682亩。1994年春洒药面积60 188亩, 其中单施氟乐灵14 949亩;氟乐灵(0.22公斤/公顷)加灭草猛(1公斤/公顷)面积为4 163亩;氟乐灵加灭草猛加赛克津面积为3 476亩。苗后茎叶处理67 471亩,其中盖草能 2 060亩,拿捕净27 282亩,杂草焚4 857亩(其中有两种药混洒面积)
1995年,上年秋施药面积为63 553亩,其中单施氟乐灵450亩,氟乐灵加灭草猛5 957亩;氟乐灵加赛克津45 445亩;氟乐灵加灭草猛加赛克津11 701亩。1995年春施药面积为 9 033亩,其中单施氟乐灵2 378亩,氟乐灵加赛克津 1 805亩,氟乐灵加灭草猛4 850亩。苗后茎叶处理面积为15 027亩,其中盖草能555亩,拿捕净8 772亩,稳杀得970亩,普施特2 694亩,杂草焚2 036亩。
1996年,上年秋施和当年春施以氟乐灵加赛克津和氟乐灵加灭草猛加赛克津为主。苗后在少量面积上用了高效盖草能。
1997年,播前土壤处理以禾耐斯(1.8公斤/公顷)加赛克津(0.4公斤/公顷)为主,氟乐灵加赛克津为辅。播后苗前以都尔(2公斤/公顷)加津收(0.12公斤/公顷)。 苗后对单子叶杂草为主地块单施高效盖草能,对单子叶和双子叶杂草混草的地号,采取高效盖草能加克阔乐进行茎叶喷施。
1998年,土壤处理以禾耐斯加速收或禾耐斯加赛克津。苗后用药情况与1997年相同。
1999~2000年, 土壤处理以都尔(2.5公斤/公顷)加速收(0.15公斤/公顷)为主。苗后采用的除草剂主要有高效盖草能、拿捕净、虎威和克阔乐。
3、玉米田
1995年以前,玉米田化学除草采取的配方主要是阿特拉津(3公斤/公顷)加2.4D—丁酯(0.6公斤/公顷)。1996年后, 玉米田化学除草主要采取了播后苗前都乐(2公斤/公顷)加速收(0.12公斤/公顷), 苗后主要采取玉农杀(1公斤/公顷)加2.4D—丁酯(0.35公斤/公顷)和玉农杀(1公斤/公顷)加阿特拉津(1.35公斤/公顷)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