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九节 农机队伍建设

第九节 农机队伍建设



                 第九节 农机队伍建设
  一、农机队伍状况
  1987~1992年,农机队伍中大部分机务工人是本场职工子弟,一小部分是建场后期的老机务工人。被选拔到机务队伍工作的职工子弟必须是文化程度高、年轻,热爱本职工作,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新上车的机务工人在老师傅传帮带下,经过数年的努力很快成为机务队伍的骨干力量。机务队长的选拔也在机务人员中产生,当时在机务工作中,人们有一种“你强我比你更强,你好我比你更好”的争上游的劲头。
  机务人员的配备上坚持做到:履带拖拉机4人,其中驾驶员1人、副班1人、助手2人;轮式拖拉机2人,其中驾驶员1人、助手或副班1人;联合收获机2人,其中驾驶员1队、助手或副班1人。这样配备人员,无论在农忙季节或机车的检修及机车的故障排除上都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机车的利用率。
  1993年,机械实行承包,给机组带来不稳定现象,因种种原因有些机务人员或串车或离岗。
  1994年,机械一次性全部转让给个人,优先驾驶员。有的单位是一个人买车或二个人合伙买车,打破了过去的机务人员编制,出现了“父子车”、“夫妻车”现象,严重影响了机车的正常作业,同时也制约了机务工作的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农机管理部门提出了加强农机队伍建设的要求,但由于机械已经转让给个人,再强制按编制配备人员已不可能,只好要求各生产队在离岗的机务人员中聘一些机务人员上车,但工资由聘人一方出。这样使矛盾得到一些缓解。
  二、机务人员培训
  1987~2000年,在机务人员培训的问题上,农场始终坚持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并采取外请教授等方法,使参加培训的机务工人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明显提高。
  农场集中培训拖拉机驾驶员副班、收获机驾驶员,培训时间为20天左右,共分 3个班,聘请的教师是生产队的机务技术员、老机务工人或有某种特长的修理人员、驾驶员。讲课时不只照书本,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使驾驶员每年培训都有不同的收获。为使生产队的机务人员素质迅速提高,机务队长每年都参加分局举办的机务队长培训班。
  1999年4月,36名机务工人参加了分局举办的M160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
  1999年7月,16名机务工人参加了分局举办的1075驾驶员培训班。
  2000年 1月,12名M160驾驶员参加了分局举办的培训班。同年12月,12名M160驾驶员参加了总局举办的培训班。通过培训,使他们熟练地掌握了进口机械的先进性能,会操作、会使用、会保养,从而保证了机车的技术状态处于完好水平。
  1995年,农场从八一农垦大学请来两位教授,专门讲液压元件基础知识。根据不同机型、不同结构特点,从简到繁,由表及里,深入浅出,使机务工人掌握了简单的液压故障排除方法,理论水平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