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红五月农场的非国有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即:自发的庭院经济发展时期,有计划的自营经济发展时期,跨越式发展、产业化发展时期。
一、自发的庭院经济发展时期
1993年前,为自发的庭院经济时期。在这个时期,职工群众利用房前屋后空地发展经济,故称之为庭院经济。一是种菜。扣大棚(小规模)所得收入,满足温饱,略有盈余。二是利用家庭住宅开设食杂店、饭店、旅店、照相馆、服装加工店、修理部等。如外来户孔庆云开办小卖店,生意红火。三是办家庭养猪场,出售肥猪和仔猪。四是养奶牛、黄牛。五是承包小水库、养鱼塘等。六是家属依托驻地资源优势采集野生植物等产品。
这个时期,职工群众自发程度高,在全农场尚未形成统一定势,但也曾出台过一些相关政策予以扶持。
1993年,全场庭院经济总产值达到800万元,户均收入4 411元,人均收入1 443元。
这一时期,是自营经济的培育时期,在一部分职工尝到甜头以后,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效仿。同时,也得到各级领导的普遍认可和重视,开始逐步由房前屋后经营场所进入包括流通、交通等多个领域,走向和深入市场。
二、自营经济发展时期
1994~1997年,是有计划的自营经济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农场从建立自营经济产业大格局出发,站在专业化、规模化、基地化的高起点上,抓住农业规模效益调整、结构优化调整、生产经营组织结构方式调整的契机,对自营经济实行了组织领导一体化、投入管理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一体化,促进自营经济不断发展,实现了一年一层楼,一步一层楼。
1994年,全场实现自营经济总产值 2 103万元,户均收入5 033元,人均收入2 569元。到1995年,三项指标分别达到2 860万元、5 889元和2 877元,比1994年分别增长了 36%、17%和12%。
这一时期,农场共投资1 550多万元,建起奶牛开发区5处,总面积达12 837平方米;建养猪开发区4处,总面积805平方米;投资125万元建起1 000平方米商业市场一处。先后从北京、大庆等地购回优质奶牛1 237头,满足了162户奶牛专业户养牛的需要。并于1995年初投资1 450万元在九三局直建起年生产能力3万吨的现代化综合饲料加工厂1座,为自营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地向产业化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农场把发展自营经济作为支柱产业的部署和九三局把发展庭院经济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中提到与农业、工业并重的三元结构位置的工作安排,农场明确提出了“优化农业、发展牧业、启动两业,农场发展靠规模,职工致富靠庭院,五企兴旺靠转制”的总体工作思路。依据这一思路,又提出了以奶牛业为重点大力发展自营经济的指导思想并取得明显成效。
1996年,农场被中国农林工会授予“全国自营经济先进场”。
三、产业化发展时期
1998~2000年,是农场非国有经济跨越式发展、产业化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以主导产业定基,专业大户示范,产业经营带动,规模经营发展,生产区域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生产措施科技化,逐步形成市场—龙头—基地—农户产业经营的格局,促进了非国有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一)奶牛养殖产业化。形成了乳品加工—奶牛养殖—畜牧服务—饲料加工—玉米种植产业链,并出台了相关的倾斜政策。如“一带、二补、五建立”政策。“一带”即:以奶牛带地,成母牛3亩/头,育成1亩/头。“二补”即:农场给饲料补贴,以优惠价售给养牛户;农场给予养牛职工补贴,每人每年300元,连补3年, 到奶牛新区养牛的每人每年补800元, 连补3年。“五建立”即:建立检疫、配种、草原管理“三免费”制度;建立奶牛保险制度;建立取消养牛专业户义务工制度;建立待业青年愿养奶牛的每购一头成母牛个人出资 60%,余款由农场垫付的规定;建立免收养牛户各项费用的制度。在这些政策的鼓励下,全场奶牛数由1986年的352头增长到2000年的2 200头,增长了6倍多。仅奶牛新区一处就饲养奶牛500余头。
(二)高值经济作物种植产业化。农场根据市场导向,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扩大了甜菜、黑白芸豆等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增添了元葱、珠葱、亚麻等新品种经济作物,形成种植区域化和产业化运作。
(三)个体运输规模化。农场在自营经济的发展中专门成立了客运和货运站,对个体运输户统一结算运费。1999年个体运输户达234户,运输业逐步走向规范化。
(四)自营农机产业化。农场1998年组建规模队 4个、兼营队7个、自营队4个。大型农机具M160、1075收获机除完成本队、本场作业任务外,与周边县、乡、村接洽作业,扩大作业范围和作业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五小”加工企业股份化、私有化。
鉴于旧的经营管理机制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农场所属的加工厂、酒厂、砖厂、双 A鸡厂、饲料厂等五小企业进行转制,或股份经营,或拍卖私营,以激励他们适应市场的能力和活力。
在产业化发展时期,农场完善了发展非国有经济的领导目标体系、考核验收体系、奖罚体系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1999年,全场实现非国有经济总产值6 565万元,户均收入 5 954元,人均收入3 435元。2000年总产值达8 857万元,户均收入8 783元,人均收入 5 131元。全场从事非国有经济职工2 564人,从事非国有经济人数5 3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