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教育事业发展

第二节 教育事业发展



                 第二节 教育事业发展
  党的十三大以后,农场教育事业得到飞速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从1987年起,升学率逐年提高,连续4年获全局第一名,被誉为“四连冠”。
  1988年,一座 2 163平方米的小学教学楼建起,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截止1989年底,全场共有小学 5所,教学点10个,70个教学班,在校生1 228人;教职工107人,其中专任教师94人。中学1所,22个教学班,在校生1 252人;教职工104人,其中专任教师65人。
  1995年 8月,农场撤掉14个生产队的教学点,实行全场小学集中办学。以此为标志,农场教育发展到新的阶段,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效益均提高到新的层次。到2000年,全场设中学1所,12个教学班,在校生503人;教职工47人,其中专任教师35人,行政人员 3人,工勤人员9人。设小学1所,在校生587人,17个教学班;教职工58人,其中专任教师38人,行政人员5人,工勤人员15人。
  一、中学
  中学位于场区二马路北侧,北接科研站,东接居民区,南与农场办公楼相望,西与小学毗邻。学校占地38 023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为4 456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1 251平方米,行政及教师办公用房303.5平方米,生活及其它用房2 900多平方米。校舍建筑以三层教学大楼为主体,校园分成了教学和生活两个区域。学校有一支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教师队伍。学校拥有面积达标的运动区域, 运动场设有两个水泥篮球场及体育联合器械。校内拥有1个体育器材室、1个乒乓球室、1 个藏书7 000多册的图书室,另有音乐室、美术室、劳技活动室、电教室、语音室、微机室各1个。
  自中学建校以来,两次搬迁,多次更迭领导。各届领导班子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进程中,学校领导带领全体教师深入学习、更新观念、统一认识、积极行动。为使素质教育顺利实施,取得成效,先后两次派人赴鸡西、烟台等地学习取经。
  学校提出了“五育并举,德为先导,学为中心,劳为重点”的口号。学校认为,德育是五育当中的重中之重,是根本,是原动力。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经验。实行“三个三结合” (社会、家庭、学校结合;党支部、共青团、少先大队结合;班级、宿舍、食堂结合)和“九种方法”教育(感化教育、榜样教育、正面教育、自我教育、陶冶教育、警示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 行为实践、评比表彰)。通过运作和实践这些教育方法,取得了显著效果,学生养成了良好道德风尚,无违纪违法现象发生。
  农场中学因办学成绩显著,1990年被分局授予“文明单位标兵”称号;1996年经省验收被命名为“普九”合格学校。
  二、小学
  小学位于场区二马路北,东与中学为邻,南与西紧靠家属区,北靠供水站。学校占地25 617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 049平方米,其中普通教室1 740平方米,实验室 103平方米,图书室156平方米,行政办公室用房 280平方米,生活及其它用房1 779平方米。全校设有19个教学班,在校生625人;教职工60人,其中专任教师37人,行政人员7人,工勤人员16人。在专任教师中,大专学历的13人,中专学历的24人;具有小学高级职称的27人,小学一级职称的 4人,小学二级职称的3人,未评职称的3人;25岁以下的4人,26~30岁的1人,31~35岁的 6人,36~40岁的12人,41至45岁的14人。
  学校有标准运动场,设有篮球场和单双杠等器械。教学楼内有实验室、音体美活动室、劳技室、电教室、微机室和各种教学、实验仪器和音乐设备,初步达到教学手段现代化。
  学校食堂和宿舍共1 016平方米,可以满足200多名学生食宿需求。食堂的炊事器具齐备,并已实现了电器化。学校加强教育、教学和生活管理,形成了教学、食堂、宿舍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做到了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称赞。
  由于加强了对学校全面工作的领导,对“三育人”实行了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各项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多次受到各级部门的表彰。1992年 9月,被省农场总局命名为“总局标准小学”;1993年5月,被黑龙江省政府命名为“省标准小学”;1996年5月18日,经省政府“两基”评估检查团验收,被认定为省“普九”工作合格小学。从1991年10月至1999年 5月,先后受农场、分局、总局、省级表彰达1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