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广播 电视 报道

第三节 广播 电视 报道



                第三节 广播 电视 报道
  一、广播电视机构沿革
  随着农场经济的发展,农场彩色和黑白电视机的拥有量也逐年增加,但由于农场所处的地理位置所限,电视信号场较弱,电视接收机需要架设10~15米高的接收天线才能收看到3~3.5级图像。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丰富农场职工的文化生活。1988年,经农场党政班子研究决定,采取农场自筹和职工集资的办法建立农场电视差转台。当年 5月,经省农场总局广播电视局、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厅事业处批准,同意农场建立电视差转台。1989年1月1日,农场电视差转台正式建成并开始播出。电视差转台建成后,农场广播站停止播出,并与电视差转台合并,同时成立广播电视站,郭春艳任站长,李春梅由原来的广播播音员改为电视播音员。农场广播电视站隶属于农场党委宣传部管理。
  1991年10月 1日,农场广播电视站更名为农场广播电视局(科级单位),不再隶属于农场宣传部领导,在管理体制上,归农场党委和九三广播电视局双重领导,郭春艳任广播电视局局长,李学良、朱景森、滕立新、任洪革任执机员。同时,播音员李春梅被调至农场党委办公室就职。
  同年10月 7日,尖山农场高级职业中学新闻文秘专业毕业的牛志东分配到农场广播电视局担任电视摄像员。10月 9日,由于播音员岗位的空缺,农场决定在全场范围内公开招聘电视播音员,在报名的25人中,经过笔试、试镜头,确定全继梅、吴文静、金丽敏参加试播,最后经过观众的评议和评委的评定,于12月24日聘全继梅为广播电视局的电视播音员。
  1995年 1月21日,经个人申请,农场党政班子研究批准,郭春艳辞去广播电视局局长职务;场党委宣传部部长郗军兼任广播电视局局长。
  1997年11月2日,经农场党政班子研究决定,任命牛志东为广播电视局局长。
  1999年11月15日,中专毕业生吴晓民分配到广播电视局担任执机、维护员工作。
  二、广播电视改革与发展
  (一)广播电视的事业发展
  1989年,农场建成电视差转台后,极大地改善了电视收看效果,丰富了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为更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1989年7月,农场购置了1台M7摄像机和2台G30录像机,开始自己制作电视新闻节目。每天利用转播时段播出本场自办新闻节目,播出内容都是围绕农场党委的中心工作,及时反映农场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事迹、社会新闻等,每周一、三、五播出,二、四、六重播。
  随着自办新闻节目的日趋完善,也锻炼了新闻从业人员这支队伍,他们除办好自办新闻外,也积极对外宣传,每年都有新闻稿件被九三电视台、黑河电视台和农垦总局电视台采用,扩大了农场的知名度。
  1990年 6月,广播电视站与宣传部、组织部合拍的第一部反映第二生产队党员联系户的电视专题片《鱼水情》与观众见面。它的录制完成,标志着广播电视站的摄制水平有了新的提高。随后,又拍摄了电视专题片《希望》,反映的是第十六生产队党支部带领职工致富的先进事迹。
  1994年 6月,农场投资30万元在场直地区安装了有线电视。从此,电视节目由原来只能收看 1套电视节目增加为12套电视节目,解决了场直地区职工群众收看电视节目单一的问题,丰富了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
  1995年2月25日,农场购买了M9000摄像机。电视新闻设备的购入,使电视宣传的图像指标有了很大提高,为大力度地对外宣传奠定了基础,每年在九三电视台、黑河电视台和农垦电视台播发稿件都在60篇以上。当年,广播电视局被九三管局党委、管局命名为“文明单位”。
  郗军撰写的论文《严把“四关”提高电视新闻节目质量》,被总局广播电视局评为三等奖。农场广播电视局选送的影像消息《10家工业企业家家盈利》,被九三广播电视局评为三等奖;连续报道《发展牛经济加速奔小康》和电视评论《规模经营是农垦企业发展的可行之路》,也获三等奖。1995年,牛志东、李学良被九三广播电视局评为系统先进个人;朱景森被农场评为劳动模范。
  1996年以前,农场把有线电视作为一项福利事业,职工群众是免费收看有线电视节目。从1996年开始,有线电视节目开始有偿服务, 广播电视局每年向有线电视用户按每户每月收取8元有线电视收视维护费,进行补充单位的经费。当时的收费都是转账收取。
  1996年1月28日,农场为了加大电视新闻的宣传工作力度,又购买了AG455摄像机。
  10月11日,农场铺设荣军农场至农场的通讯和电视共用光缆,为提高电视传输质量,丰富电视节目奠定了基础。10月24日,第一生产队安装有线电视并与场直有线电视并网。当年,由广播电视局摄制的电视专题片《富裕之路》、《闪光的余热》分别被九三广播电视局、九三党委组织部评为三等奖。
  1997年 6月29日,九三至农场的光缆电视信号开通,从而实现了农场有线电视网与九三电视网的并网,电视信号也由单独接收卫星信号改为由九三广播电视局通过光缆统一传送。
  7月,第八生产队安装有线电视,单独建立共用天线系统。
  9月,第五生产队安装有线电视单独建立共用天线系统。
  同年12月,由广播电视局选送的电视消息《农场甜菜单产突破 4吨大关》,被九三广播电视局评为二等奖;新闻节目组合《农场新闻》、电视评论《法律是公正的》、电视专题《这里有个老安头儿》,获三等奖。当年,牛志东、李学良分别被九三广播电视局评为系统先进个人。
  1998年,随着农场改革的不断深入,广播电视已由原来的差额拨款改为自收自支,经费来源主要是向有线电视用户收取有线电视收视维护费。按照上级物价部门的批准,有线电视收视维护费由每户每月8元上调到每户每月10元。
  同年 8月,农场对机关、二级公司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在“双考”工作中,朱景森、滕立新2人被分流(当时广播电视局核定编制为4人)。
  11月,由于工作需要,滕立新被广播电视局回聘上岗,按临时工管理。
  当年,牛志东、李学良被九三广播电视局评为系统先进个人。
  1999年2月14日,九三通往农场的电视光缆出现断裂,光缆传送的电视信号中断。
  5月20日,通过对断裂光缆的熔接,光缆传输的电视信号恢复正常。
  当年,牛志东被总局广播电视局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
  到2000年,全场包括一队、三队、五队、八队在内的有线电视用户已达1 500余户。
  (二)广播电视的设备购置情况
  1998年9月,从黑龙江省天线公司购进76米高的拉线发射塔1座;从北京广播器材厂购进CSZ—5型50W发射机1台;从贵州省都均市购进4.5米板状卫星地面接收站1座。购买G30录像机2台。
  1989年7月,购置日本松下M7摄像机1架,购买L15录像机1台。
  1994年6月,购置包括接收机、调制器、解调器在内的有线电视前端设备1套。
  1995年2月25日,购买松下M9000摄像机1架。
  1996年5月28日,购买松下AG455摄像机1架。
  (三)广播电视人员的队伍建设
  到2000年,广播电视局的从业人员都达到助级以上职称,其中:牛志东、全继梅为助理记者;李学良、任洪革、滕立新为助理工程师。
         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变动情况一览表(1989~2000年)
  表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