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医疗

第三节 医疗



                 第三节 医  疗
  红五月农场医院是由原农场卫生所和兵团时期的卫生队演变而来。 医院建筑面积2 040平方米,设有 4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部、后勤部),共6个医疗科室(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口腔科),设有外科手术室和抢救室,既可治疗常见病、 多发病,又可进行中小手术和危重病人抢救。医院拥有医护人员67名,并有基层卫生所14处,卫生人员15人。农场中小学设有校医。农场医院为职工医院,除为全场10 300余人进行医疗工作服务外,同时也辐射周边乡村,每年都接诊周边乡村的患病人员。农场医院1994年经上级部门验收为一级甲等医院,多次被省农场总局、九三分局命名为文明医院、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一)门诊部。门诊为医院的初诊机构,它的职能是确定门诊治疗、住院治疗或转院治疗。门诊又分普通门诊和急诊,危重病人不用门诊挂号就可进行急诊抢救。
  (二)住院部。住院部是为了进行大中型手术和较重患者经中长时间治疗达到康复目的而设立的。随着农场人口的增加,医疗范围的扩大,接治农村患者的增多,住院患者逐年增多,加之治疗的需要,住院部细化为内科病房、外科病房、妇科病房、传染科病房,同时设置了抢救室和治疗室。
  1、外科。外科是农场医院重要的临床科室,有医生4人,其中主治医师2人,医师1人,医士1人。有设备比较完善的手术室和齐全的外科手术器械,负责全场及周边地区2万多人口中患者的大中小手术。外科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只能对一般外伤进行治疗和一些小手术。70年代后期,随着手术室的建立,外科人员外出培训,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医疗器械的完备,医院可做阑尾切除等普外手术。1987年,为了提高外科医疗水平,医院派 2名外科医生到省内外著名的大医院进修培训。1991年,把刚毕业分配到外科工作的两名大中专毕业生,又送到北京和哈尔滨进修学习,使外科的医技水平明显提高。1987~2000年,每年都做各种手术百余例,其中较大型手术有胃大部切除术、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胆囊切除术、外伤脾破裂切除术、外伤性肝破裂修补术、单纯性甲状腺瘤切除术、外伤性硬脑膜外血肿开窗减压术、肠吻合术、膀胱造瘘术等。90年代后,开展骨科的各种手术,如各种骨折内固定术,尺神经前置术,神经、血管吻合术,三踝关节融合术等。从外科的类型上看,兵团时期因不注意安全生产各类工伤引起外伤较多,如机车事故、铡草机、粉碎机铰手事故、木工机床事故。1987年以来,由于机动车猛增,新驾驶人员多技术不熟练而引发交通事故频繁,外伤增多,此间外科患者在这类人员占有相当比例。90年代后期,意外伤害患者比例增加,并且相当部分为危重患者。1987~2000年,有3例因伤害过重,导致失血性休克,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2、内科。医院内科为综合性医疗科室,设有消化、呼吸、心血管、 神经、传染、儿科。内科共有医务人员8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 7人,都是大、中专医学专业毕业,并曾在省内外知名医院进修。呼吸、心血管、神经等专业都有较高医疗水平和业务素质。
  农场医院内科无论从入院病人比例、危重病人比例都高于其他科室。主要原因是:其一,农场处于高纬度、寒温带地区,为呼吸系统疾病和风湿病的高发区,以气管炎、肺炎、肺气肿、肺心病、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居多,特别是入冬和开春为上述病例的高发期。其二,20世纪50、60年代入场的老工人,当时农场条件较差,他们长期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工作、生活,积劳成疾,患有胃炎、消化道系统疾病、心脏病等内科疾病较多,每年医院门诊和住院收治的病人内科占70%。
  20世纪90年代后期,农场心脑血管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在各类疾病致死亡人数中占首位。对此,医院在治疗脑血管疾病上引进了GX—Ⅱ光量子血疗仪,治疗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疾病;在治疗心肌梗塞上内科引进了上海医大附属医院和哈医大二院早期应用尿激酶和降纤酶溶解疗法及并舒洁、多巴胺治疗,在ECG—651112导联心电机的监护下,使心肌梗塞的治愈率达97%以上。内科每年门诊量达5 000~6 000人次,住院病人 500余例,主要收治肺心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肾病、肺病、传染病及小儿科的各种疾病的患者。
  1987年以后,加强了传染病的防治,使传染疾病的发病率大为降低。主要传染病为流行性出血热,在治疗此病上采用了平衡盐液输入法,配合 HG—3火燃光度计多功能检测仪进行监测,使出血热患者在低血压、少尿期提供可靠依据,赢得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治愈率。
  1987~2000年,内科抢救危重病人83例,其中出血热病人24例,危性心肌梗塞病人 9例,消化道出血病人8例。年病床周转率在85%以上。
  3、妇科。农场医院妇产科有4名医务人员,其中主治医师3名,医士1名,负责全场及周边农村育龄妇女的接产和妇女病的防治工作,并协助卫生科计划生育办公室做好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工作。妇产科由于医技精湛、服务热情,连续 8年被农场、九三分局授予“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在70年代中期妇科以孕妇接产为主,医生大部分到产妇家中接产,由于达不到卫生条件易造成产后感染,有的产妇甚至让私人接生,曾发生过产后感染,形成败血症造成产妇死亡事件。
  4、五官科。有医务人员1人,医师职称, 主要负责对全场五官科疾病防治和外伤的治疗,侧重对眼病的防治和中小学生视力的监测防护。
  5、口腔科。有医务人员1名,医师职称,主要负责对口腔疾病的治疗,侧重于青少年龋齿的防治,中老年牙病的治疗,病齿的治疗拔除、镶覆。
  6、基层卫生所。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的兵团时期, 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连队编制,无论单位大小,距团直卫生队距离远近,都设有卫生员,负责本单位的干部、职工、家属常见病的诊治和小外伤的处置。1976年,兵团变为农场后,只在距场部较远的生产队设有卫生员。2000年,红五月农场有基层卫生所14处,卫生员17人。
  1994年,九三农管局卫生局在《关于基层卫生所实行标准化管理开展创建甲级卫生所活动》的通知中规定,经管局卫生局检查验收,达到90分以上的为甲级卫生所,达到80分至89分的为乙级卫生所,达到79分以下的为丙级卫生所。按文件规定甲级卫生所必须配齐卫生人员,小的生产队1至2人,大的生产队2至3人,在房舍使用上要达到“二室一房”的诊室,治疗室配备了2张床位。1994年, 经九三管局验收一队和六队达到甲级卫生所标准;1995年二队、五队、八队、十一队、十四队、十六队达到甲级卫生所标准;1996年四队、七队、九队、十队、十二队达到甲级卫生所标准。
  1998年,农场卫生系统改革,基层卫生所的医务人员由17人减少为14人,这14人负责所在单位的医疗、卫生防疫、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工作。
  1997年,由于农场经济困难,冬季取暖得不到保障,卫生所医务人员只能在家中诊治病人,其中六队、十队、十四队卫生所无医舍,医务人员只能到病人家中或在自己家中诊治病人。
  讷河市友好乡国庆村与农场第四生产队相邻,是个有几千人口的大村,由于距乡卫生院和讷河市较远,该村的大部分患者到农场医院治病。为了方便国庆村广大患者就地医治,增加医院的收入,1994年初,经医院和该村村委会商定进行合作医疗,国庆村出房舍和药品,农场医院出医务人员和必要的医疗设备,开展医疗工作。一年中共诊治病人上千人次,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由于交通不便,管理上出现了问题,于1995年末结束了此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