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卫生防疫

第六节 卫生防疫



                 第六节 卫生防疫
  卫生防疫站有专职防疫人员6人,其中主治医师 2人,医师2人,技师1人,医士1人。负责辖区内14个居民点及全场10 300多人的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职业病的监测防治、计划免疫、食品卫生、公共卫生、学校卫生、劳动卫生、放射卫生的监督检查和宣传教育。
  一、传染病防治
  农场辖区内主要发生的传染病有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流行性出血热、细菌性痢疾。青少年流行性传染病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白喉、脊髓灰质炎和流行性腮腺炎等。1989年 9月,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使农场传染病防治走上了法制轨道。农场在传染病防治方面主要进行的工作是:
  1、改善全场饮用水的水质,强化粪便无害化管理。
  2、加强基层卫生所建设和卫生人员专业知识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以适应本单位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3、加强医院内传染病的管理,有效地控制医源性感染和院内交叉感染。
  4、对易感人群进行免疫接种或服用预防药物。
  5、灭蝇、灭鼠,降低蝇鼠密度,控制和消灭疾病传染途径。
  6、对青少年及时注射发放各种疫苗,实行计划免疫。
  二、计划免疫
  按照《黑龙江省儿童计划免疫实施细则》开展计划免疫保偿工作,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保护儿童身体健康。对全场0~7周岁儿童调查核实,建立健全计划免疫保偿基础档案和预防接种卡、证、册,并与家长签订合同。对基层卫生人员进行计划免疫技术培训和专业指导,严格操作规程,实行一人一针、一劳一用消毒制度,杜绝一切医源性传染事故发生。
  2000年 3月,九三分局卫生防疫站按照黑龙江省卫生厅通知精神,决定对计划免疫不再实行保偿制度。
  1987至2000年,对全场0~7周岁儿童“四苗”免疫 (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白百破三联、麻疹疫苗)达12 618人份,使用后无一人发病。
  三、卫生保健
  (一) 食品卫生
  防疫站坚持对全场 8个食品加工厂、10家饮食行业、52家食杂店的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卫生监督和健康检查,对厂长、经理等从业人员进行卫生法律知识和卫生常识的培训,14年间共培训体检人员225人次,其中5人因不适合继续做本岗位工作而被调离。
  (二)学校卫生
  农场中小学都实行集中办学,如不加大卫生监督检疫很可能造成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因此,农场卫生部门坚持从以下方面做好中小学的卫生防疫工作:
  1、每年都对学生进行近视、沙眼、龊齿、头虱、 鼻炎、寄生虫、脊柱侧弯、大骨节、甲状腺肿大等疫病进行检查。1987~2000年,共检查16 530人次,查出患有上述疾病者10 430人次,使患病的学生得到及时的治疗和矫治。
  2、加强对学校食堂的环境卫生、餐具及食品卫生、 宿舍卫生和被褥卫生的检查,要求餐具必须餐餐消毒。
  3、推广选用含氟牙膏、服用氟化钠含片、硫酸亚铁、肠早清片、头虱乳液等药品。
  4、按时接种各种防病疫苗。
  (三)劳动及放射卫生
  1、对农场制砖、制粉、铸造、电焊等有毒有害工种的从业人员, 定期进行职业病普查。1995年查出Ⅰ期尘肺患者1人。
  2、医院放射科的工作人员,由于长期从事放射工作, 保护条件又比较差,对他们的健康造成了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医院投资3 000余元增设了铝房,加强了对放射线的防护。
  (四)公共卫生
  农场辖区内有公共场所20处,其中,招待所、旅店3家、商店12家、浴池2家、理发美容店3家,从业人员30余人。坚持对这些单位的从业人员全部进行健康检查, 实行持证上岗;对企业则通过检查发放卫生许可证,并建立公共卫生管理档案。
  1987~2000年,坚持每年局站一起对公共场所的照明度、风速、湿度、温度、噪声等项目进行监测,合格率达95%以上。
  四、地方病防治
  红五月农场是地方病的高发区,主要有碘缺乏病、大骨节病、克山病和布氏杆菌病,其中以碘缺乏病和大骨节病较为严重。
  1、碘缺乏病(甲状腺肿)俗称粗脖子病。 这是饮用水和食物中严重缺碘引起的疾病,这种病轻度影响人的容貌,重者影响消化和神经系统。防治的办法主要是服用碘盐碘化钾和碘油胶丸,并向群众宣传食用含碘量高的海带食品,以补充食物中碘量不足。
  农场卫生部门对辖区缺碘状况进行普查。1997年对全场7~14周岁儿童1 017人进行了尿碘检测,结果有35%存在不同程度缺碘。
  1998年 5月,对在校的7~16岁学生1 360人进行甲状腺普查,检出Ⅰ°~Ⅱ°甲状腺肿大率为9.8%,可见农场缺碘状况是严重的。
  针对上述情况,坚持做好补碘工作,具体措施是:
  (1)食用标准含碘食盐。一是打击不法盐贩; 二是理顺食盐销售渠道。1994年共查出、收缴不合格食盐 1 180公斤。按上级和本场有关文件要求,实行碘送销制度,取消非法经营,使碘盐经销率达100%。
  (2)1995~1996年,对7~14周岁儿童及特需人群的新婚妇女和哺乳期妇女口服碘胶丸3 534人次。1997年补服碘油1 812人次,服碘率达95%以上,对碘缺乏症起到了防治作用。
  2、大骨节病与克山病。这两种病原为农场经常发生的地方病, 其中大骨节病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降低人们的身体素质,严重的丧失劳动能力。农场的二队、五队、十一队最为严重。兵团时期,省地方病、大骨节病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常驻农场,进行观察和研究预防,使大骨节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87年以来,通过改水、换粮、对 3~16周岁儿童补硒等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大骨节病目前在农场已基本上得到有效控制。
  1992~2000年,对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继续实行补硒, 和服用含硒食品为主的三防四改(防潮、防寒、防烟,改善水质、改善营养、改善环境卫生、改善居住条件) 的综合防治措施,达到了预期的防治效果。
  3、布氏杆菌病。
  感染布氏杆菌病主要是与布病阳性牲畜接触所致。由于防疫部门和畜牧部门互相配合,联合开展对牛羊的免疫和检疫工作,降低畜间布病的阳性率,减少对人的感染率。1987~2000年期间,农场无布病发生。
  五、改水改厕
  1、改水
  1987年,农场投资16万元为五队安装自来水设施,其中16万元为管网安装费 (机井、水房1985年建)。
  1989年,农场投资25.8万元为十队安装自来水设施,其中管网安装费14万元,打井 9.6万元;建水房30平方米,投资2.2万元。使十队全部吃上自来水。
  1990年,农场投资24.99万元为八队安装自来水设施,建厂房77.54平方米,投资3.39万元;打井深120米,投资9.6万元;管网安装费15万元,其中个人集资3万元。
  1991年,农场投资 46.38万元为第四、七生产队安装自来水设施,其中,第四生产队建水房42平方米,投资 2.1万元;打井投资11.6万元,管网安装费16万元,共投资29.7万元。第七生产队建房54平方米,投资4.28万元;打井深60米,投资 6.8万元;管网安装费16.6万元,总计投资27.68万元。两队个人集资11万元。
  1992年,农场投资40万元为六队、十六队安装自来水设施,其中,第六生产队管网安装费17.8万元,机井水房1984年建。第十六生产队建水房73.5平方米,投资5.188万元;打井深123米,投资9.84万元;管网安装费17.2万元,总计投资32.228万元。两队个人集资10.03万元。
  1994年,农场投资36.1万元为第一生产队、第二生产队安装自来水设施,其中,第一生产队管网安装费16万元,个人集资 4.5万元;第二生产队建房25平方米,投资3.2万元;打井120米,投资9.6万元,管网安装费16万元,总计投资28.8万元,其中个人集资4.2万元。
  1995年,农场投资47.7万元为第十四生产队、第九生产队、养殖场改水,其中,第十四生产队建房36平方米,投资2.16万元;打井深110米,投资8.8万元;管网安装费16.8万元。其中个人集资 2.4万元。第九生产队建房38.8平方米,投资3.6498万元;打井深120米,投资9.6万元;管网安装费17万元。总投资24.9498万元,个人集资3万元。
  1996年,农场投资 49.13万元为第十一生产队、十二生产队改水,其中,为第十一生产队建水房20平方米,投资3.2万元;打井投资5.2万元;管网安装费16万元。总投资额24.4万元,个人集资2.97万元。第十二生产队建水房25平方米,投资3.5万元;打井深145米,投资额11.6万元;管网投资15万元。总投资30.1万元,个人集资2.4万元。
  1997年,投资7.8万元为第十一生产队改水,安装猛沙过滤装置。
  1998年,农场投资6.8万元为第七生产队安装过滤设施,使七队625人吃上安全水;同时投资8万元为五队打井改水,解决了该队贫水问题。
  1999年,农场投资6.3万元为第十四生产队安装过滤设备,使该队280人吃上了安全水。
  总之,农场在资金短缺,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总投资 315万元,个人集资43.5万元,终于使全场10 353人全部吃上了安全水,从而保证了居民的身体健康,为2000年实现初级卫生保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障和增进了人民健康,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
  2、改厕
  1987年以来,结合卫生防疫和精神文明建设,农场与各生产队共同努力,共改建标准厕所21个,并有专职人员清扫。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住房条件逐步改善,室内厕所卫生间正逐渐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