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人物简介

第二章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第二章 人物简介
                     张志国
  张志国,黑龙江省肇东人,1961年 6月11日出生,大学本科学历,高级农机工程师职称。1981年 8月,他从赵光农业机械化学校农机专业毕业后分配至九三农管局红五月农场四队任农机技术员。1985年7月,他被调七队任机务队长;1992年1月,被调到八队任生产队长;1996年1月,调规模效益队的三队任科级队长;1998年11月,提任红五月农场农业副场长。1988~1991年期间,他参加了黑龙江省农垦管理干部学院经营管理大专班函授学习;1997~2000年期间,他参加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业机械化专业本科班函授学习。
  张志国在四队任机务技术员期间,当过修理工、收获机助手、拖拉机驾驶员。他到七队任机务队长期间,由于工作出色,使七队多次被农场群众评为农机管理先进单位。特别是他到八队任生产队长后,团结一班人,与职工群众一起拼搏,使一个后进单位一跃成为农场的双文明单位。1995年,八队实现小麦、大豆单产、总盈利额、职均分配、人均收入 5超本队历史的最高纪录。当年,该队总收入357万元,纯收益分配140万元,实现规模职均收入22 106元,人均收入 4 755元。1996年,他到规模较大的三队任科级队长后,从实际出发,科学谋划,严格管理,当年实现开门红。全队总收入10 148 000元,纯收益分配407万元,实现规模职均收入22 674元,人均收入 6 500元。1998年底,他提任副场长,主管全场的农业和农机生产工作。他锐意改革,积极探索农业生产新途径,严抓农业生产和农机管理,科学决策,农场农机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分局向总局申报该场为农机管理达标农场。
  在业务理论方面,他获得分局级三项科技成果奖,有 5篇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发表共 7篇论文。其中,《点播机中耕、追肥一次性完成机具的推广应用》获九三分局2000年科技成果一等奖;《2000系列割晒机改装放铺台技术》获九三分局2000年科技成果二等奖;《强化意识,记牢口决,确保安全》获2001年《农机安全监理》杂志优秀论文奖;《关于垦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大豆少耕节能技术总结》两篇论文获总局自然科学技术优秀论文二等奖;《进口农业机械维修制度的探讨》、《ZBQS—8 型气吸式精播机的八项改装》获九三分局自然科学技术优秀论文奖。 另外,有 7篇论文分别发表在 《现代化农业》、《农机动性使用与维修》、《农业机械》、《农业机械文摘》和《农机安全监理》等刊物上。
  由于工作出色,他多次被农场评为劳动模范,1995年、1997年、2000~2001年三次被分局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1997年分别被分局党委授予奔小康致富带头人和双学标兵称号。
                    郗 军
  郗军,1962年 9月出生于红五月农场第六生产队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曾经参加过解放战争的父亲说过的一句话,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那就是:“永远听党的说,党让干啥就干啥。”正是这句话对他的成长和进步起到了引路的作用。
  1984年 8月,他毕业于牡丹江农垦师范学校;1985年通过成人高考在农垦教育学院中文系参加函授学习;1998年获得哈尔滨师范大学本科学历;1999年分别晋升高级政工师、编辑职称。
  他在教育战线工作了8年后,于1990年1月调到农场团委工作。工作中,他和团委的同志携手并肩,开拓创新,每年开展10余项团员青年喜闻乐见的大型活动,如:全场交谊舞比赛、篝火晚会、支农爱国储蓄、集体婚礼、青年岗位练兵、青年卡拉OK歌手比赛和青年劳动竞赛等活动,打开了农场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因此,农场团委分别受到团省委、总局团委和分局团委的表彰奖励,他也被总局、分局团委评为“优秀团干部”。
  1991年10月,由于工作需要,他被调到农场党委宣传部工作,任宣传部部长兼社教办主任。1995年,他兼任农场广播电视局局长。在农场机关工作期间,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无论农场党委还是上级业务部门交给他什么任务,他都能圆满完成。特别在部门人员少、工作量大的情况下,他起早贪晚,把宣传工作、统战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政工职称申报工作等,都安排得有条不紊,做得有声有色。人们常说他是工作狂,他有时工作起来一夜不合眼,白天照常上班;人们又说他热心肠,农场机关哪个部门有事请他帮忙他都能热心帮助,职工群众找他办事他都能尽力帮忙。10年来他主笔起草的党委工作报告10多个,撰写的典型经验材料10多个;他亲自培养和介绍入党的党员有10多个;他牵头举办的农场大型活动10多个,在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新闻稿件120多篇。
  他在实践中,一边总结经验,一边探索工作的新路子,勤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他撰写的论文《浅谈改革开放中的垦区思想政治工作》,1993年在《求是学刊》上发表;论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1994年 9月入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一书;论文《发展牛经济、加速奔小康》1995年分别发表在《统计与咨询》和《国营农场经济管理》上;论文《围绕改革和经济建设开展宣传思想工作》1995年 4月入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一书;论文《浅析企业经营管理与党风廉政建设》、《如何根据本地区实际发展经济实现小康目标》1995年分别入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两本书上;论文《农垦企业进入市场的几点思考》、《面向市场、搞活企业、发展经济》1996年分别入选《垦区发展探索与研究》和《国营农场发展战略研究》两本书;论文 《党员教育要有针对性》1999年入选 《党员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一书;论文《坚持正确观点,推动事业发展》1999年入选《学习、探索、创新》一书;论文《浅谈如何把好四关,提高电视新闻节目质量》 1996年在全省广播电视学术年会上宣读;论文 《如何突出“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的报道》1998年获全省新闻论文一等奖;论文《浅谈如何让电视新闻奏响经济建设的主旋律》1996年获首届黑龙江农业新闻论文三等奖。另外,还有10篇论文分别获省优秀科研成果奖、总局级优秀论文奖。这些理论文章对垦区、农场的两个文明建设健康、协调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有的论文在全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郗军爱好广泛,工作之余他经常写诗、写散文,曾经是农场《野丁香》文学社和《九三报》文学副刊的创作骨干,也是九三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事。他创作的诗歌《盼》、《走进芳草地》、《雪》、《既然》、《无题》、《您的故事》等20余首分别在《黑冰》、《白桦林》、《北大荒文学》、《九三报》、《农村报》、《农垦日报》上发表。他说:“写诗是把自己心里最美的东西掏出来给别人看,是把爱洒向人间。”
  除写论文、写诗歌和散文外,他还爱好演讲和朗诵,曾两次在分局举办的演讲比赛中获奖,两次在分局文艺演出中获优秀节目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自1990年以来的10年间,郗军曾连续7年被评为农场劳动模范,连续3年被评为农场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党员;1991年被评为管局优秀团干部;1992年分别被评为管局社教优秀工作队员和管局扫黄打非先进工作者;1993年被评为管局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工作者;1995年分别被评为九三广播电视行政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和九三广播电视先进个人;1996年分别被评为黑河市广播电视先进个人、九三广播电视先进个人和管局两基工作先进个人;1998年被评为垦区宣传战线先进个人;2000年被评为垦区统战工作模范工作者。
                     张政英
  张政英,1944年出生于山东省范县(今属河南)一个普通农家。1952年,8 岁的他带着对知识的渴望步入了学校的大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然而,厄运却悄悄降临,1954年父亲因病故去,把生活的重担压在了还未完全懂事的孩子身上。生活所迫,张政英辍学了,与哥哥一起靠拣破烂来维持家用。1956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照顾下,他又重新背起书包,走进了阔别两年的课堂。1960年,为响应党支援边疆的号召,开发北大荒移民来到红五月农场。同年12月,因邻居家的一场大火把他家的房子烧了,也彻底打碎了他继续求学的梦想。1961年,刚刚参加劳动的他被分配到第六生产队开荒种地。生活的经历塑造了他坚强、勤奋、助人的性格,受到了职工、领导的好评。
  1964年,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应征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他勤奋、进取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在组织的关怀教育下,入伍当年就加入了共青团,1967年又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曾担任党支部组织委员、代理排长,连续 6年被评为“五好战士”。1969年,他出席了一九一师的先进表彰大会,荣立三等功一次。
  1971年,7 年的军旅生活即将结束,是复员到地方,回农场务农,还是去西安兵工厂?几经思索,他毅然选择了前者,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充实农业第一线,主动要求回农场工作。回场后,先从麦场干起,先后担任了武装小分队顾问,庭院经济小队长,生产组长等职。1994年,随着次生林改造和五荒开发工作的开展,张政英先承包了 800多亩的山林,筹措资金10多万元,购进大型链轨拖拉机,中、小型轮式拖拉机各 1台套,带领全家老少上山开荒种地。他住窝棚、喝山泉,忍着蚊叮虫咬,冒着严寒酷暑,边开荒,边种地,当年就向国家交售优质新粮15万多公斤。在他的感召下,六队许多怕赔钱,不敢冒此风险而持观望态度的职工纷纷行动起来,积极踊跃地承包荒山、荒地近 5 000亩,有效地推动了次生林改造和五荒开发工作的进程,平均每年向国家交售粮食75万公斤左右。
  自1996年以来,张政英每年都无偿地为贫困户播种、整地作业达10多公顷地,帮助筹措生产、生活资金,并带动 1户贫困户彻底脱贫。2001年,他听说学校有几名因贫困而面临辍学的学生,他一次捐款 1 000元,使几名学生得以完成学业。由于他工作勤恳,乐于助人,1984年被农垦总局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此后,他曾多次被评为农场劳动模范。2000年,他被九三分局授予劳动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