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加工厂的回忆对老加工厂的回忆
回忆录
对老加工厂的回忆对老加工厂的回忆
张国良
1957年以前,红五月农场没有加工厂,职工吃粮在九三局加工,职工吃油在龙河加工。1958年,从龙河永茂厂调到农场两台复式 800型德国进口的面粉机,日加工面粉20吨,出标准粉与富强粉。这就算是红五月加工厂的“雏型”吧。可是1965年的 3月又将两台面粉机调到嘉荫农场,红五月农场职工吃面吃油还得在九三局和龙河加工,实在是不方便。时任农场场长的李万友决心建农场自己的米面油加工厂。
1966年 4月,农场把我从四队调到场供销股组建粗粮加工厂。这时,才真正拉开创办农场自己加工厂的序幕。但是,由于当时缺少应有的设备和技术人员,又正赶上社教后期,“文化大革命”即将开始,组建兵团,粮食加工厂设备很难买到,组建工作一度出现进展缓慢状态。1967年买到一台旧“中筒式”制米机。1967年10月末,从沈阳买回两台T330型中筒式制米机,11月开始加工玉米馇子。当时没有电又买不到座机,于是我建议组装了一台东方红54发动机,为制米机提供动力。1979年3月,马祥会从辽阳买回榨油机,10眼榨,1眼榨10块豆饼,这时又有了榨油设备。1970年春建500平方米制油车间,由我和任广柱设计,11月投产。1970年2月,油厂粗粮加工车间与副业队合并成立了副业连,连长史忠仁、党支部书记梁丛武、副书记战永士。副业连开展的生产项目有酱菜、大车、皮革、板皮、毛皮、肥皂、铁木工、种菜等。全连总共职工115人。
1971年11月,九三加工厂失火,面粉供应有困难,农场责成加工厂建设面粉车间,于是,加工厂引进6台MF65型面粉机,开始了面粉加工。1972年2月,加工厂建成 4台三皮一心气力输送面粉车间,班产2.5吨,3班生产,但产量不稳定,勉强供应全场吃粮。当时五十三团 (红五月农场)党委决定建一个中型的面粉车间,当年的12月完成了面粉车间的第三次改建,新建686平方米的厂房,重新设计四皮二心2台,MF125型1台,天津产的150型面粉机 4台,MF65型面粉机7台,建成了班产面粉5吨的气力输送的面粉车间。
1973年,粗粮加工停产。1974年加工厂主要生产豆油,全厂职工165人,管理干部9人,当时厂长侯文涛,党支部书记林运峰,副厂长张国良、王秀兰。1975年我经多方考察后将榨油机改建为音河加工厂生产的LE100型榨油机,最后上了2台。
1977~1978年,第四次改造了面粉加工设备,用本省产的MF125型面粉机9台,四皮三心。这时的加工厂队伍比较庞大,有三大车间:制油车间、面粉车间、综合车间 (酱菜、皮革、毛皮、板皮、糕点、 冰棍), 还有一个后勤排 (保化班、修理班、运输班)。是年加工厂更名为“综合加工厂”。
1979年,综合加工厂建了主车间550平方米、曲房培菌车间250平方米的制酒车间,从投料到出酒检斤全是机械化。制酒车间主任张宪师,技术员王瑞杰。到了1981年我任综合加工厂厂长,侯文涛任党支部书记。
1982年 9月,综合加工厂从省轻工研究所引进生产工艺酒技术,本着“一学、二用、三改、四创”的原则,使酒的品种发展到了14个。这年南阳河白酒被垦区评为优质白酒。1983年,红双喜、凤酒被垦区评为优质白酒。此时酒的发展势头较好,收益很大。为了扩大再生产,1985年将场原商店改建成综合加工厂灌装白酒及饮料车间,年灌装白酒和饮料 1 000吨,同时研发了“桦树液”饮料。
1986年,我任场工业科科长,代综合加工厂厂长。1987年,综合加工厂承包农场面、油、酒、饮料等主要生产任务。1990年,综合加工厂对面粉车间进行了第五次改造,更换河南产的MF35型面粉机10台。1993年,邱贵山任厂长、郝玉任党支部书记。1994年,2 月综合加工厂一厂分成两个厂,即南阳岗粮油加工厂和南阳河酒厂。南阳岗粮油加工厂转为股份制企业,厂长邱贵山,党支部书记孙继祥,副厂长赵庭富。南阳河酒厂厂长董凤林,副厂长占军。1998年,南阳河酒厂进一步转制,以 136.2万元的价格卖给董凤林。1999年南阳岗粮油加工厂对制粉设备进行了第六次改造,把原来的高方筛全部拆掉,换成“沙克龙”取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