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甘当革命的“老黄牛”

甘当革命的“老黄牛”



             ——记管局优秀共产党员标兵 牛志强
                   郗 军 张福才
  你老吗?不,五七年出生的你也只有三十几岁,可一队的职工群众们仍乐意那样称呼你;因为你姓牛,因为你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的那股倔强劲象牛,因为你对待革命工作的那种埋头苦干的革命精神更象牛,所以他们称你为“老黄牛”。
  当1992年的春风刚刚拂起,红五月农场一队的职工群众就打心眼里乐了。他们不光是因为曾连年亏损的一队近三年来已甩掉了亏损的帽子,而且还盈利了 150余万元才乐;他们还因为在管局劳动模范和管局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的光荣册上又有你,他们的队长——牛志强。
                “这挂车我拉定了……”
  记得那是1988年 2月,你从一位普普通通的工人,走上了红五月农场一队队长的岗位。当时你所面对的是一个急于治理的乱摊子,全队154户职工家中,挂账的“负余户”竟占了90%;多者挂账上万元,少的也近 2 000元。再看看你们的队区,路不像路,树没有几棵,垃圾堆满了街道;就连你们的队部那个 100余平米的“首府机关”,也是墙皮脱落,门窗上没有一块完整的玻璃,根本就不像是办公的地方。更乱的是职工群众的心已散了,他们的工作情绪低落,牢骚满腹,队里还出现了吃喝风、赌博风和上访风等过去未曾有过的现象,有的职工已开始找门路想离开一队……面对这么一个乱摊子,几位好心的人都劝过你,可别套上这挂负重的大车。你沉思了,你的内心中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你想过,凭自己的力气,凭自己的才干,干点什么都能将妻儿老小归拢到一个小康之家;可要真的挂起负债频多的全队这挂车,你也担心是否能将它拉上小康之路。面对着全队的206名职工,面对着全队556名父老乡亲,特别是当一名老职工拉着你的手说道:“咱们一队同别的队比地是一样的地,条件都没什么两样,人家年年盈利,我们却年年亏损……”时,你哽咽了,你在心里暗暗地下了决心:“这挂车我拉定了……”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这个理你心里明白,要想改变一队的面貌,首先得从干部抓起。于是,你同班子成员一起,通过调查走访和召开老职工座谈会等形式,首先找到了职工思想混乱和生产队亏损的主要症结。一是个别领导思想作风不正,以权谋私现象严重;二是对上级的规定执行不严,用公款吃喝等浪费严重;三是生产管理不严,每年损失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症结找到了,党支部针对本队的实际,先后研究出台了《领导参加生产劳动制度》、《党员干部廉政建设制度》等10项规章制度。你在心里琢磨着:这规章制度就象鞭子,这是催促着全队奔小康之路的鞭子;自己是属牛的,这鞭子首先就要鞭笞在自己的身上。在全队职工大会上,你首先站起来向职工表态道:“这制度是我们一队定的,我是党员又是队长,首先要执行和遵守这些制度;大家可以监督我,我若是违犯了这些规章制度,也同样按有关规定处理。”就是这番普普通通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全队职工那一颗颗朴实的心;也就是从那时起,全队的职工群众向你投去了充满希望的目光。
                 “干部首先要干……”
  不知谁曾说过你,你不像个干部,因为你不会说、也不会道。是啊,一队的父老乡亲们太了解你了,你这个堂堂七尺的男子汉是不会说不会道,可是你有心计,你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你自己也常说:“说得巧不如干得好,干部,特别是生产队的干部首先要干……”你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自从你当上队长那天起,你就是早出晚归;田间、地头、晒场、农具场,无处不闪现过你的身影。春播时,你同职工们一起拌药,一起站播种箱,随时在检查着播种的质量。夏锄时,你起早贪晚地踏查苗情。在锄草吃紧时,你也拿起了锄头,身先士卒地加入了铲地的行列。1990年的麦收期间,为了将丰收的粮食抢到手,你与职工们一样起早贪晚地奔波在地里,中午连饭都顾不得回家吃。一天,妻子又做了点好吃的给你送到了地里;当她看到你这位每天回到家里躺在炕上就不愿意动的硬汉子,又是满身尘土、一脸汗迹的时候,心疼的泪水就止不住地流了出来……平时最爱开玩笑的职工们这次没有笑,他们有意避开了对视的目光,因为他们也有感激的泪水正埋在眼底呵。正是因为有了像牛队长这样真抓实干的好干部们,仅上任第一年,就使一队盈利24万余元,而且还有70%的挂账户还上了欠款。
  1991年的麦收期间,红五月农场又遇上了历史上少见的涝灾。眼看着丰收的粮食被困在地里抢不回来,你急了。自家的生活用煤你不拉了,家里的房子漏雨你也不管了,带领着全队的父老乡亲们展了龙口夺粮的战斗。一队的人们都能记得,一个麦收过去,你这个魁梧的汉子竟掉了 4公斤重量;可在严重的涝灾面前,一队在全场15个生产队里却是手屈一指,盈利了34万元。队里的职工群众们感觉到了,一队已经变了。他们首先感到的是哪里的职工群众最多,哪里的活最累,哪里就能看到一队干部们的身影;第二是队里的人们发牢骚的少了,吃喝风、赌博风、上访风看不见了;第三是再也听不见有谁吵吵要调走了。是啊,一队变了:可这里倾注了你们一队干部们、特别是你这个队长多少心血啊!
  一队变了,你的心思也更重了。你最犯寻思的是如何抓好全队的管理,可不能今天挣个碗、明天就丢个盆啊。你与班子成员们在一起合计了,一队要想奔富裕路,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要坚持党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方针,必须在人、财、物上实行严格的管理。你也向班子成员们表示过,自己在工作中要坚决做到“三严”,即:对自己要求严,对班子成员要严,对职工群众要严。你所说的这些你都做到了,就因为这,一队的干部职工们才更加信任你。看看你自己的家,屋里最显眼的还是你刚结婚时买的现已显得陈旧的立柜;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也因一次房子漏雨后浇得只能当收音机听了。机务组的同志们最有感触的是,车组每要领一次机车配件,你都要亲自检查一遍,看看是否真的需要换,仅此一项每年就可为队里节约修理费上万元。一队距离场部有 2公里多路远,你带头与同志们一道,无论是到场部开会、办事或是领料员到场部去领料,除骑自行车外,一律都坐队里的毛驴车,为此,一队的“驴吉普”已闻名全场,一年就可为队里节约交通费近 2万元。你管得严,有时个别人也不理解你。1990年场里举行运动会和篮球赛,有的单位的运动员都喝上了高级饮料和下饭店,仅吃喝就花去几千元,而你们50多名运动员,在7天时间里只用去150元钱。为此,队员们曾给你起个名叫“抠队长”。说起你“抠”来,人们最难以忘记的还是你的一次分鱼,那是1991年 6月的一天,一个上级检查组到一队检查工作,当时正赶上快吃午饭了,为了不抹掉你们一队人的热情,你亲自到场部去买菜,并买了一条一斤多重的鱼,吃饭时你让炊事员把鱼分成两半,一个桌子上半条,这一举动把在座的人逗乐了。从此,你这“抠队长”的绰号的就传遍了全场。对此你只是淡然一笑,因为你这一“抠”,队里每年就能省下来几万元,甚至是十几万元啊!你心里常想:这钱都是全队职工群众的血汗钱啊,让我当队长我就这么干……
                “叫号应先叫自己……”
  记得是你刚当队长时,有位同志曾对你抱怨说:“这一队的人就是难摆弄,叫不动号。”对此你曾认真地查找了原因,你的结论是:“不是一队的人难摆弄,而领导干部们的带头作用做得不好。叫号应先叫自己……”
  1990年春,队里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改观建设,因为涉及到一些人的个人利益,当时阻力较大。你召开了全队职工大会,把一队今后发展的美好前景向群众讲清后,首先与机务队长一起回到家里,率先拆掉了各自影响规划的自家的仓房。在你们的带动下,全队一下就拆掉了61个牛棚、23个仓房、43个猪圈、52个鸡鸭鹅架、11座院墙,解决了该队多年来在环境建设中最棘手的难题。
  一队的职工群众们还都记得,你刚上任没有几天,就对自己和队干们规定了个八不准:一不准行贿受贿、二不准徇私舞弊、三不准用公款乘小车、四不准用公款大吃大喝挥霍浪费、五不准违反规定乱送及处理农副产品、六不准参加赌博、七不准乱用转账支票、八不准乱摊费用乱报销。这些你和队里的干部们都做到了。1989年春,你送爱人到管局医院做剖腹产,先后雇用了三次小汽车,360 元的车费全是你个人从腰包掏的现金,开车的司机执意不要你的现钱,只让你签个字就行了,你笑着将钱塞进司机的手里后,硬是将他推上了汽车。1990年的冬天,一次你的孩子得了重感冒,连续几天高烧,嗓子都哭哑了,妻子的眼睛也熬红了。当时队里的卫生员不在家,得上场部去治疗。有人提出由队里雇一辆出租车给跑一趟,你谢绝了,却自己赶起了“驴吉普”,拉着孩子和妻子奔向场部。还有一次,党支部决定分给你一套58平方米的住房,你却说什么也不要,这是你唯一的一次没有执行支部的决定。你说:“我那30平方米的住房是小了一点,可队里许多职工的住房还不如我,等队里的职工们都住上了好房子,我再搬也不晚。”你对自己要求严,对自己的亲属要求也严。1990年的春天,你弟弟多次找到你,想在队里当个治安员,可是因为是自己的弟弟,你说什么也不同意,使你们哥俩着实地别扭了一阵子。也是1990年,你这个弟弟曾三次背着你在饭店请“小哥们”吃饭,钱却都记在了一队的账上,这件事没有谁知道,可你知道后两眼气得直冒金花,立即召开了家庭会议,狠狠地批评了弟弟一顿。第二天,你将弟弟在饭店吃饭的钱如数交给了会计;并召开了全队职工大会,在会上做了检查。当你在会上做检查时,会场上有好几位老职工的眼里都止不住地噙满了泪花,他们太理解你了,他们愿意听你们这届班子的,他们也感激你……
  再看看今日的一队,现已是今非昔比。道路平坦了,居民区和道路旁已开始有了绿阴,最关键的问题是过去的“负余户”已真的成了“富裕户”,挂账户的家中都开始有了存款。一队的人们是乐了,他们乐党的政策,乐你们一队的领导班子,也乐有你这样一位甘当革命“老黄牛”的队长,是你们齐心协力才将一队这挂车拉上了奔小康的路……
  (本文选自1992年中共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委员会组织部编印的《先锋之歌》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