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泡农场概况
第一章 七星泡农场概况
七星泡农场概况
七星泡农场地处小兴安岭西麓,嫩江、讷河、德都三县交界处,现行政区划属嫩江县(建场时属德都县)。位于黑龙江省九三农场管理局东北部,场部距九三管理局68.75公里,距嫩江县73公里。北、东北以科洛河为界与山河农场和嫩江县白云乡相望,东与德都县朝阳乡相接;南与格球山农场、讷河县茂山林场接壤,西南与红五月农场、尖山农场,总参红丰农场为邻,西、西北与嫩江农场毗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26°01′,北纬49°。1955年了月由黑龙江省公安厅劳改局勘测大队对该地进行了土壤及地形勘测并选定了场址,同年9月10日开始建场(劳改农场)。因场内的大岔八气沟中有连续七个泡子而得名,对内亦称黑龙江省第二十九劳改支队。1959年1月,虎山农场、格球山、农场并入七星泡农场。1962年10月,原格球山农场分出。1969年11月改劳改农场为国营农场(劳改犯全部内迁)。1970年4月正式隶属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黑河分局领导。1976年2月国营农场与生产建设兵团合并时,划归黑龙江省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所辖、并将原黑龙江省地方国营七星泡农场改为黑龙江省七星泡农场。
1985年全场总面积为1,187,443亩。其中:耕地面积427,417亩。总人口为15.627人,其中:职工6,608人,民族主要是汉族,少数民族有满、蒙、回、达斡尔、朝鲜、壮族等。
全场有队级单位33个,其中农业生产连队25个,家庭农场10个。场部设有党委、纪检委、工会、团委、组织部、宣传部、老干部科、行政办公室、政研室、计财科、审计科、生产办公室、劳资科、物资科、粮食科、商业科、工商管理科、教育科、工业科、基建科、场史办公室、公安分局、法庭、武装部、驻场单位有嫩江县农业银行七星泡营业所、邮电支局。场直单位有基建队、汽车运输大队、渔业大队、畜牧管理站、林业管理站、良种站、修造厂、电业管理站等单位。
七星泡农场位于小兴安岭边缘丘陵地带,呈坡状起伏的漫岗地形。场区南部的格球山山脉自然形成一个东西走向的分水岑,受其影响形成南高北低的自然地形。场区内有五条自然河沟及四道丘陵漫岗构成缓坡丘陵地形,适于大面积机械耕作,海拔高度最高点为415米,最低点为270米,平均为243米。天然次生林面积为227,842亩。主要是柞、桦、杨树。沟旁河岸生长着大片的小叶樟,岗地多以。涝豆秧为主的五花草等,是发展牛、羊的良好基地,现有草原面积为48,450亩。
气候:年平均气温为摄氏零下0.5度,最冷月为一月,月平均气温为-22至-24℃,最热月为七月,月平均气温为22℃,极端最高气温为36.5℃,极端最低气温为-45.3℃,年平均积温为2.275℃,年降雨量为433.1毫米,无霜期为121天。
七星泡农场是以生产麦豆为主的大型机械化谷物农场,由于经营管理水平不断加强,总产、单产不断提高,最高盈利年度为1982年,经营利润1.020.8万元。
水利资源丰富,现有中型水库一座(东风水库),小型水库两座(板石沟水库、红旗水库)。东风水库库容为2.697万立方米,养鱼水面为8.5平方公里,最高年产鱼量为50万斤,东风自流灌区开挖引水干渠8公里,可灌溉农田3万亩,还建有两处抽水灌区,可灌溉17,400亩(均未受益)。红旗水库储水量为258万立方米。养鱼水面为1.2平方公里。计划灌溉面积为3,000亩。1982年又在采石场前兴建板石沟水库,设计库容量为547.3万立方米,坝长325米,高9米,上宽6米。可灌溉9,900亩耕地。
工业有修配厂,粮油加工厂,食品加工厂、木材加工厂、砖厂等。
交通方便,有纵贯全场的德嫩(德都至嫩江)公路,场内公路队队相通,全场东西宽约34公里,南北长约47公里。
文教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有职业高中一所,普通中学一所。小学30所,教职员工340人。场部设有职工医院,有床位60张,各生产队均有卫生所。
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有联合收割机185台,各种拖拉机333混合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