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土壤及土地资源

第三节 土壤及土地资源



  (一)、土壤:  
  全场的土壤特征是自然肥力较强,黑土层较厚(一、二类土地60%以上),同时物理结构良好,有利于农业耕作,但由于土质疏松,最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场区土壤共分为四大类型,八个制图单元:
  1、棕壤类:包括石质棕壤,砂岗棕壤、草甸棕壤,主要分布在岗地丘陵残丘和缓坡上,面积为183.750亩,这些土壤可做宜林地或改良开垦为耕地。
  2、黑土类:包括黑土、草甸黑土、主要分布在长丘陵漫岗上,面积为683.850亩,垦植率已近10%,黑土层深度不等,理化性状较好,是场区内最好地土壤,但凡属坡耕地水土流失均较严重。
  3、草甸土类:包括草甸土,潜育草甸土,主要分布在低平地段,面积为94.650亩,亦为场区的主要耕地。由于地形平坦,黑土层深,是发展农业最有潜力的土壤。
  4、沼泽土类:其中多为草甸沼泽土,分布在低湿地及水线两旁面积为190.000亩,多可为牧业利用土壤
  附:土壤面积统计表
  土壤所在各类地形面积统计表
  黑土层与土层厚度统计表
  农用土壤分组统计表
  土壤质地分类统计表 土壤面积统计表






  此表系1977年调查土壤时统计
             土壤所在各类地形面积统计表         单位:亩



              黑土层与土层厚度统计表           单位:亩



              农用土地土壤分组统计表           单位:亩



              土壤质地分类统计表             单位:亩






  (二)、土地沿革:
  根据嫩江县志所述,大约在百年以前,曾有旧军阀及大地主在此地进行掠夺性的生产经营,多为种植麦类,经营粗放,不搞农牧相结合,产量均不高。及至日寇侵入后,对此地施行并屯政策,设立开拓团,并于胡三镇南端建立集镇,名为胡三镇,道路均已测出。由于祖国抗战胜利,日本投降此地即为荒原。到1955年建场,1956年开荒种地。(胡三镇,即现在10队的三号地附近)。建场初期,在总场部、5队、10队等处都看到开拓团的房屋遗址和水井。
  (三)、开垦荒地情况:
  全场土地总面积为1,187,443亩,可耕地500,000亩。到1983年已开荒440,632亩。1984至1985年两年,由于农场开始试办家庭农场,体制变动、没有进行开荒工作,现在还有很多荒原待开垦耕种,随着家庭农场的遍地开花,定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开荒高潮。
              逐年开荒及耕地统计表            单位: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