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恢复发展生产的1963年
第八章 恢复发展时期(1963—1966)
第一节 恢复发展生产的1963年
纠正“左”倾错误后,为了恢复发展生产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吸取三年“大跃进”中主观主义、官僚主义“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违背客观规律的教训。场党委进行了思想整顿,加强了对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按着宏观经济规律,因地制宜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生产,落实生产计划和管理措施。当年计划播种面积为177,216亩。
由于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实行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使农场的生产发展有了新的生机。全场调整了劳动组织,按着“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劳改工作方针,在分场、中队干部和机务人员中,实行“包干责任制”。其内容做了明确规定定农机具和畜力,定驾驶员和使役工;包作业地号;技术操作规程,安全作业;作业质量和进度,中队干部跟班作业;分场大队干部深入田间检查作业质量和指挥生产。
实行“包干责任制”中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1、大力进行宣传教育,使工人和干部理解实行“包干负责制”的内容和意义。
2、农机具、畜力固定到车组,实行专人负责管理,不得乱抽乱动。
“包干负责制”的实施,扭转了“大跃进”中只求轰轰烈烈不讲经济效益的倾向。标志着农场的经济管理已从“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中解放出来。
同年春开展以生产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首先,场党委根据劳改局的指示精神统一认识,先后分别召开分场和中队干部会议,传达上级指示精神,落实积肥、种地施肥,节约劳动力等增产节约措施。
从此,在全场各单位建立专业积肥队伍,进行积肥,掀起了积肥、送肥、施肥和制做颗粒肥的高潮。大豆、小麦作物全部施底肥亩用量平均20斤。扭转了单靠自然地力,进行抢夺性生产的局面。
在使用三力(人、机、畜)上,做到心中有数、有计划。全场劳力总数为3,642人。其中:犯人:2,650人,职工992人,农机车辆(混合台)166台,畜力1,547匹(头)。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力为2,532人,占总劳力69.5%,平均每个劳动力担负34.7亩。投入农业生产的畜力1.460匹(头)占总畜力的94%。
在作物的管理上,实行查田补种,不荒地,收割净、打净等具体措施、据统计,全场增收和节约粮食8万余斤。
由于遵循客观规律,恢复了元气,生产指标有了新的突破。年总产量3,881.3万斤,超过了年初计划。平均亩产191斤,扭转了连年亏损局面、盈利七十三万六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