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投入大量资金,购设备,建项目

第五节 投入大量资金,购设备,建项目



  1979年本场各行各业均取得较好的成绩,特别是农业生产获得了空前的丰收。1980年初场党委又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在同年4月份召开的劳模大会上,场长刘殿义在工作报告中指出:“1980年是充满希望的八十年代第一年,是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关键的一年。”并号召全场职工干部紧急动员起来,决战1980年,千方百计实现豆超二百,麦上纲,总产超一亿,上交粮七千万,盈利超千万的奋斗目标,坚决做到项项增产,业业扭亏,行行盈利,争取粮豆增产,劳动生产率、商品率、利润率四项指标在九三局达到先进水平,林、牧、副、渔四项指标在九三局达到成绩显著水平。要一手抓粮,一手抓钱,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彻底翻身,恢复名誉,多做贡献。
  为了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场党委认真总结了历年的经验教训,根据农场的实际情况,指出必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改变单一的粮食经营,发挥农场原料基地的优势,扩大工副业生产,提高商品率。坚持抓一业,促四业,五业一起上。 经营成果 表一


劳动生产率 表二



  引进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
  1980年,农场向国家申请投资95.4万元,自筹资金12万元。共计投资498.4万元。购置设备有进口东德E512E516联合收割机、汽车、胶轮拖拉机,发电设备,机引农具等,共用资金381.5万元,占总投资的76.5%,引进设备情况详见下表。
   1980年主要设备引进情况表



  利用自筹资金引进机械设备,使农场生产迅速发展,机械化水平与建场初期和“十年动乱”时期相比,有了迅速的提高。
  农业机械的大量引进,提高了农场的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队的种、管、收等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有力推动了生产建设的发展,加强了农场在生产中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充分显示了机械化的威力。
  三中全会以后,农场党委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为实现产值翻两番,提出扩大工副业生产,改变单一经营的局面。1978年末,将各分场的制酒、酱油等生产项目全部集中到直属队,成立酱菜厂。1981年投资50万元扩建酱菜厂,1982年投产。扩建后的酱菜厂产量成倍增长,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改变了过去的作坊式生产。 农业机械设备拥有状况比较表



  1983年又与望奎县联营生产麦精可乐。同年,罐头厂建设投产,当年生产罐头13,510瓶,麦精可乐5,344箱。
  1981年,为增加面粉产量,提高面粉的生产质量,开始筹建面粉加工车间。1983年开始安装机械设备。1984年10月分正式投产,使面粉产量大量增加,由日产4吨面粉增加到日产60吨。
  根据农场畜牧业发展规划。1982年5月份开始筹建肉食加工厂。1983年建成投产,主要生产红肠,风干香肠、香肠,年产量设计能力为47,42万斤。
  几年的时间,工副业生产项目迅速扩大,新建项目日益增加,使农场的工业总产值由文革前1965年的88.5万元,增加到1982年的272万元,增加了260.8%。
  在工副业生产中,由于缺乏科学论证,又不按科学规律办事,对原料市场、产品市场缺乏足够的了解,工副业项目一哄而上,造成了盲目建设,盲目生产。虽然工副业的产量上去了,但是企业经营连续亏损。经过实践,场党委认识到在发展工副业生产中所犯的错误,1983年秋决定肉食加工厂停止生产。1985年,对连年亏损的工副业进行了个人承包,罐头厂停止生产。经过调整,工副业生产结构基本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