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连续涝灾的两年

第六节 连续涝灾的两年



  正当全体职工干部在改革中,决心大干一场夺取新的胜利之时。1980年—1981年连续两年遭受历史上罕见的涝灾,使本场的生产建设受挫折,经受了一场严峻的考验。
  一战“八、五、三”:
  1980年是在夺取1979年农业大丰收以后,场党委信心百倍地率领全场职工干部,决战1980年,提出确保“八、五、三”,力争“一、七、一”的战斗口号,决心农业大上,经济彻底翻身,恢复名誉,多做贡献。
  为实现宏伟的奋斗目标,场党委首先抓了春播生产这一关。在4月份召开的劳模大会上场长刘殿义提出了严格整地标准,抗旱保全苗,抓准时机,适时早播,保证苗全、苗齐、苗匀、苗壮,实行科学种田,因地制宜,增施化肥等三条生产措施。对全场的春播生产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使全场的春播生产进度快,质量好,为夺取今年丰收奠定了有利基础。
  年初,场党委根据农场的实际情况,决定自筹资金300余万元,购买机械设备,以提高农场的机械,化水平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在全场上下齐心协力的奋斗下,1980年的农作物长势好于往年,丰收在望。然而,正当小麦扬花季节,7月13日至21日连续9天阴雨,此时平均相对湿度为29%,比常年大10%,平均日照比常年减少3.3小时,使小麦发生根腐病,受孕不好,麦收中期。8月连阴雨,降水量达71.6毫米,比历年同期多33.7毫米,使小麦收割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割晒的小麦发芽率达30%以上,未割晒的站杆小麦也有5—6%发芽。9月6日以后又连阴4天,降雨量达19.1毫米,割晒小麦发芽率达40%以上,站杆小麦发芽率达10%,由于连日阴雨,造成陷车打误,小麦生芽,影响了麦收进度。
  在严重的涝灾情况下:全场职工、干部没有悲观失望情绪,而是抢晴天战阴天,努力奋斗。终于夺取了麦收全胜。全年经营利润10.7万元,有28个单位盈利,其中14个农业生产队盈利。
  虽然,1980年没能实现党委年初提出的确保“八、五、三”的奋斗目标。但是,本场能在遭受历史上少有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经营仍然盈利,可见成果来之不易,比过去一有灾害就亏损来说,也是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说明了农场抗灾夺丰收的能力大有提高。
  不灰心,不气馁,再战“八、五、三”:
  由于1980年的严重涝灾,造成农业减产,在职工、干部中产生了一种怨天尤人,悲观失望的情绪,为此在一月份本场召开了书记、队长会议,场长刘殿义对1980年各项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指出:1980年虽然农业减产。但是,与我场历史上灾年相比,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号召全场职工、干部不要灰心,要振奋精神,积极行动起来,决心在1981年实现“豆超二百”麦上纲,总产超一亿,盈利超千万”的奋斗目标,决心再战“八、五、三”。
  1980年12月末,场党委研究撤销了原来的四个分场,成立5个专业化公司,原来的行政管理变为服务性企业管理,减少管理层次,减轻了生产队的负担,使林、牧、工副业,基建、运输走向了专业化生产,体制的改革为本场1981年实现生产大上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1981年2月,召开了机务队长会议。提出了1981年继续重点抓好①政治思想工作;②加强机务管理;③提高作业质量;④狠抓技术保养;⑤改革农机设备;⑥完善修理工艺;⑦搞好安全生产;⑧抓紧技术培训工作,为夺取1981年农业生产的新胜利,实现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月,召开了首届职工代表大会,再次提出了“确保‘八、五、三’力争“一、七、一”的奋斗目标,对全年的工作,特别是春播生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号召全场职工、家属迅速行动起来,不误农时,把春播生产搞好。
  涝、雹、病害严重,生产再次受挫:
  6月7日和28日遭受两次冰雹灾,最大冰雹直径30毫米,持续近一小时,18队和14队积雹达20厘米厚,全场受灾面积小麦达22,050亩,占播种面积的9.4%,造成绝产面积5,685亩,大豆受灾面积20,505亩,占播种面积的14.6%,其中绝产面积2,880亩。
  6月20日至7月31日,40天的时间,共降雨333.7毫米,是历史上同期的最高一年,比建场以来23年的平均年降雨量多162.8毫米,造成严重的涝灾,进入8月份以后,涝情继续加重,一个月内有22天降雨。比历史同期降雨量多52.3毫米。
  由于6月份降雨量大,造成麦田贪青倒伏,大田作物无法进行中耕管理。8月份连续降雨,大部分麦地含水分呈超饱和状态,使机车陷车打误无法作业。造成小麦发芽,发霉变质,收获期严重拖后。
  艰苦的抗灾斗争,强有力的抗灾措施:
  6月份,当涝灾发生的时候,场党委根据去年的经验,就责成物资科搞好抗灾物资的准备工作,机务科积极组织各生产队,修配厂进行防陷改装,从外地购买大胶轮90套,为39台E512加宽大轮。90台牵引康拜因改为前双轮,加宽链轨58套;制做29台小拾禾台,并积极购进麻袋、苫布等储粮工具,修晒场,晒麦棚、增加麦场储量,积极为麦收作准备。
  进入8月分麦收开始之际,在灾情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场党委认清形势,不灰心,积极率领干部群众抗灾夺麦收。
  在抗灾抢粮的斗争中,场主要领导亲自抓,党委常委分片包干,科长下队蹲点,加强了第一线的领导。
  总结1981年的麦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因制制宜,机动灵活;②互相支援,突击重点;③对低洼地块实行人工收割,定点脱谷,全场共人工收割小麦21,225亩,占总面积的9.2%。
  由于涝灾严重,使麦收拖后。造成麦收、豆收交叉在一起,党委及时召开会议统一认识,做出停麦收豆的决定,集中调配全场机械力量,重点突击,连续作战,只用18天的时间,就胜利完成了大豆收获任务。
  为了全面完成生产计划,9月13日党发38号文件,向全场职工干部发出了“发动群众,开展增产增收节约运动,确保完成国家计划”的通知。号召全场上下精收细收,增加产量,增加收入,节约支出,降低成本的号召。  
  经过近三个月的艰苦奋斗,到11月18日,全场秋收工作胜利结束。  
  严重的涝、雹、病灾害,使年初的决战“八、五、三”的奋斗目标没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