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业生产发展概况
第二节 农业生产发展概况
本场的土地早有部分已耕种过,个别地方尚可见到地里残留的玉米揩和谷槎,在原二分场、三分场、七分场都有一部分紫花垄地,犁过即可耕种,但数量不大,1955年9月建场开始,当时已接近初冬天气,于10月30日试行烧荒,11月1日,场长亲率干部三十二人,督率犯人500人,正式举火,到11月12日结束,共烧荒84,030亩。当年由于接近严冬,只开了157亩。1956年春,大面积开荒开始了,当时机车只有9台,主要用在条件较差的地段开荒,人力开荒的比例很大,开始30名劳力一台犁,后来减到22至25人一台双轮一铧犁,当时的困难是不可想象的,双轮一铧犁到场时,没有人会使用,场部派出16名干部、犯人出外学习,回来以后作为骨干再教别人,就这样顶风雪,战春寒仅用40天的时间,完成开荒任务43,545亩,完成任务的112%,加上开伏荒和秋荒,当年开荒85,000亩,当时播种主要是畜力十行播种机,靠人力牵引播种,采取两班轮流作业,歇人不歇机,提高工效一倍以上,大豆采取垡片上播种达15,000余亩,但由于开荒质量差,跑槎、漏耕、深度不够的面积占60%,影响了产量,1956年大豆的亩产38斤,粮豆平均亩产66斤。
1956年还种植49亩水稻,由于气候寒冷,颗粒未收,通过一年的种植实践,人们看到这里的自然条件最适宜于小麦的生长发育。1957年,小麦播种面积大增,达110,106亩,占总播种面积的42%,全场4月9日开始播种,到6月9日全部结束,由于机械逐渐增加,作业标准相应提高,粮食产量有所增长,由上年的平均亩产66斤,提高到88斤。
1958年,面对全国的大跃进形势,农场也首先提出大搞卫星田和高产田,指标是小麦垧产7,000斤,谷子垧产10,000斤,大豆垧产5,000斤,当时的土地条件提出这样的指标是可望不可及的,同时大面积搞积肥造肥运动,仅原七星泡农场施肥78367.5亩,平均亩施肥0.5吨,同时制颗粒肥2,535吨,起到了一定的增产效果,但由于上年秋翻面积太少,多数麦地未翻即播上种子,加之播期拖后,造成小麦地草势猛长,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就有绝产的危险,场部及时召开场务会议,决定麦田除草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场基建队、杂工队、文工队,各分场伙房、菜园等全部压缩,全场共抽调劳动力2,100(犯人)余名,同时组织151名干部职工参加突击队,家属50余人也参加到突击队里来,还调了15名干部组成工作组,重点负责3、4分场,由于全场上下齐动员,人心一致,热情高涨,工效由原来的0.8亩提高到2亩,驻场负责看押的武装警察部队,也抽了80余名干警,星期日也不休息,全场各分场互相支援,1、2分场主动抽出250名犯人支援3、4分场,经过全力以赴的。奋战,抢出了所有草荒地块,为粮食增产打下了基础。1958年粮豆平均亩产143斤,比上年提高了62%。首次向国家上交粮豆1,674万斤。建场四年,人力、畜力作业占的比重很大,机械化水平较低。1958年仅达20.3%(1956年为8%),中耕作业主要靠木犁,除草主要靠人力作业,化肥施用3,820公斤,大部施在菜地和玉米追肥,这为农场农业生产发展的第一阶段。
1959年三场合并,农场生产单位增加到13个分场,44个生产队,播种面积已达287,007亩,比1956年增加158,779亩,由于土壤逐年耕翻,加快了熟化,有机质加速分解,速效养分增多,对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加之施肥面积增加幅度较大,总面积达到221.371亩,亩施肥750公斤,同时施用化肥2,400公斤,施肥面积达总播种面积的76.7%,同时在整地,种子处理,松土除草和收获等技术措施上都较前些年有一定的提高,粮豆产量增加到亩产196斤,比1958年增加37%。
1960年至1962年,正是三年自然灾害的关键年份,也是七星泡、格球山、虎山三个农场合并的三年,受其大跃进、共产风影响,大搞深翻,违背了客观规律,认为土地翻的越深产量越高,农业生产上瞎指挥,命令性的情况也很严重,加之自然灾害严重,口粮指标过低,影响了劳动情绪、相对产生了耕作粗放,草荒严重,粮食大幅度减产等后果,三年受灾面积达158,112亩,病虫害连年发生。三年粮食平均亩产146斤,比1959年下降26%,特别是1961年亩产仅达111斤。
1963年至1968年,为我场农业上第一个兴旺时期,这一时期管理体制稳定,农业技术措施不断提高,开始施行大豆耙茬种小麦,显示了抗旱增产的优势,开始用飞机喷施化学除草剂进行麦田除草,飞机追施钼酸铵面积27,000亩,施肥数量和质量也有很大提高,由过去的单一农家肥,转向增施化肥,油料肥(麻子、苏子)仅1967年全场制颗粒肥2,572吨,油料肥68吨,农家肥60,355吨,实现全场耕地全施肥,1968年一年施用化肥678吨,六年粮豆平均亩产181斤,为我场建场以来农业上第一个稳定发展时期。
1969年至1978年,这一时期为我场农业生产不景气时期,随着“文化大革命”动乱开始,农场也受到较重的波及,由于批判唯生产力论使过去刚刚施行起来的各项农业生产技术措施受到了干扰,不能正常贯彻执行,大批懂得农业生产技术的干部受到批判,加之这一时期农场耕地已开垦十余年,没有建立一个合理耕作制度和土壤养护制度,单纯依靠自然肥力进行掠夺式生产,造成土壤肥力严重下降,有机质含量以年千分之零点七的速度递减,亩施化肥水平仅达7.7斤(商品量)加之施肥措施不合理,自然损失量过大,远远维持不了土壤养分的动态平衡,造成收支上的赤字,加上大批城市知识青年下乡,不懂田间作业技术,生产水平大幅度下降,主要靠人力进行田间除草作业管理的作物。由于管理粗放,造成严重减产,十年粮豆平均亩产只有118.8斤,比上一时期减少46%,其中大豆平均亩产仅达97.7斤,谷子平均亩产仅达44.5斤,最低的1972年,亩产只有20市斤。
1979年至1985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的路线方针指引下,农场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1979年以来,对田间作业标准化抓的很紧,制定了整地(耕、翻、耙、捞、压)播种、施肥、灭草、中耕、收获等各种作业的标准化规范。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引进优良品种。如小麦:441.369;大豆北丰3号,黑河84等,利用飞机灭草面积也较过去大幅度增加。飞机施磷酸二氢钾和防治大豆食心虫,也起到了广定的增产效果。同时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制任,把职工个人利益和农场经济利益联系起来,打破了铁饭碗,建立了各种岗位责任制,实行了党委领导下的场长负责制,调动了农场广大职工和干部的积极性,承包责任制施行以后,分离出的职工从事专业化生产,发展了养猪、养牛、养羊业,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有机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这一时期尽管经历1981年的严重秋涝。1982年罕见的虫灾,和1983年的低温寡照,农业生产仍然获得很大成就,粮豆平均亩产221斤,比上个时期增加86.2%。七年盈亏相抵净盈利941.8万元,扭转了历史上粮食产量低,经营亏损的被动局面。
附农业生产情况表(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