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主要作物栽培方法 小麦:
1956年至1957年,小麦主栽品种米尼2761、大青芒等,播种全靠小型马拉播种机以人力和畜力牵引为主,播种质量很差,覆土不严,采用赛力散拌种,人工除草,收割全靠马拉收割机和人工小刀收割。1958年,农场进了34台机引播种机,小麦播种仍主要是马拉播种机为主,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机引农机具的增加,小麦的栽培技术也不断提高。1966年以前,先后引进光芒五号、克刚等品种,播种密度垧500万—550万株,行距15公分,播后镇压一至两遍,三叶期压青苗,麦田除草以人力为主,辅之以24D—丁脂灭草,一部分面积开始进行机械分段收割,但因联合收割机过少,脱谷以田间归垛用脱谷机脱谷为主。
1967年至1979年,小麦栽培以机播为主,行距也有一些小的变化,个别生产队试行12.5公分,7.5公分行距,5队、9队试行了15×15×30公分宽窄行播法和30公分行距,产量有所提高,但由于不便于田间管理,割晒后麦茬的承受力不足,遇雨塌铺子,损失较大。1978年,五队在13号地试行了30×30公分行距小麦田的中耕管理,但由于压苗严重,伤苗太多失败。1967年首次进行飞机化学灭草,灭草的面积达55,800亩,这一时期小麦栽培技术没有重大改进,仍以传统方法为主。
1969年至1985年,小麦的栽培技术有了很大提高,种子药剂处理达100%,对小麦黑穗病等病害起到了一定的防治作用,同时根据不同年份的自然条件,合理调整耕作措施,涝年采用顶凌散墒,积极创造抢播条件,采取这种措施,可提前播期四天,对于多年的水土流失而造成的农田水线、大沟,采取分片分段整地,播种作到能整地就整地,能抢播就抢播。1984年有129,870亩豆茬地,由于返浆前气温低,降水多(4月份降水243毫米,比历年多19.5毫米)未能实施顶凌耙茬,全部推迟到5月上中旬作业。
经济施肥,氮磷合理搭配,改进了施肥技术,根据实践经验,合理的调整了氮磷肥的配比,从原来的氮1、磷1.3的比例,调整到1:1.14,经小区实验检测,这个比例,经济效益最好,在施肥方法上采取了尿素播前深施和个别地块播后追肥,磷肥和种子上分下混。1984年面积达214,817亩,解决了种肥同位、浅施的问题。即有利于保苗,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附表二 不同施肥方法与生产的关系表(二)
注:1984年17队一号地调查,秋施尿素春耙两遍。
历年来选留种子基础较差,近七年加强了种子分级精选;一二口种子单选单播,基本上做到无燕麦,均匀度普遍提高,并提前7—15天进行药剂拌种。1985年进行种子湿拌,效果更好。1984年调查,尽管在小麦扬花期遇到了高温,但散黑穗病仍控制在2.4%,防效87.6%。
最近几年推广的新技术,小麦苗期喷稀土微肥,花期追喷磷酸二氢钾。从1984年已纳入常规措施,全场喷稀土微肥140,700亩,亩增产小麦13.7斤,花期追喷磷酸二氢钾46,800亩,亩增产小麦14.3斤(田间调查17队4号地)。
近年特别强调割晒质量,割幅3米,割茬18—22厘米,铺子厚度8—10公分,放铺以鱼鳞铺为主。鱼鳞铺散展面宽,支撑力强,塌铺少,通风好,不易发芽。
七年来通过推行上述技术措施,起到了一定的增产效果,但也有部分地块如播期晚的豆茬小麦,野燕麦草荒严重,使成穗率降低,拌药作业不标准,使种子着药不均,药量偏少,新品种推广过慢等都是小麦减产的因素。
大豆:
1956年至1958年,大豆基本上是人力牵引小型马拉播种机播种,整地质量很差。1957年采用垡片上播种15,000亩,因无法中耕,减产幅度达60%,这一阶段由于土壤熟化差,中耕管理主要以木犁和新式铁犁(铲趟机为主),个别垡片地段还要提起犁来,除草全部采用人工抡锄头,收割采用人工小镰刀收割,种子也不处理,主要种植铁夹青和紫花二号,亩产量在百斤以下。
1959年至1979年的21年,由于机械力量不断增加,实现了全机械播种,种子从1976年开始,部分生产队进行药剂处理,播种方法大体采用三种:一种是随播随起垄;二是平播;三是播种机带部分小铧和杆尺,行距1979年以前,大部实行55—60公分大垄,也进行过窄行距播种,1957年在原虎山农场三分场一号地(现第五生产队一号地)播种960亩30公分行距大豆,通过调查产量比大垄高。附表三: l957年大豆30厘米平播产量调查表 表三
1958年又在试验区作了进一步试验,结果产量仍然最高。见表四: 1958年小区不同行距产量调查表 表四
1959年再对30公分平播大豆进行试验,结果仍然表现增产,三年平均亩增产13.1%,见表五。 1959年 表五
通过三年小区和大田试验,30公分行距平播大豆比大垄增产,但是由于习惯势力的影响,加之30公分大豆田间管理费工,相适应的机械不完善。大豆大面积上始终未能推广。
在田间管理上,1966年以前,主要靠人工用锄头铲地,马拉犁趟地占有很大的比重,劳动强度很大,当时草荒不重,杂草主要是稗草和苍耳等,野燕麦几乎没有。1967年后,进入了人机相结合阶段,机械主要采取的措施是钉齿耙,红星耙苗后耙草,双翼齿垄帮散土,人工拔苗眼草,一般两铲两趟,秋后人工拿大草。1977年至1979年,修造厂从外地引进无动力疏苗器,对防治大豆前期杂草有一定的效果,1970年起,野燕麦在我场迅速漫延,变成大田的主要杂草,常常造成整个地块荒芜,影响大豆的产量。1978年开始,我场引进了国外大田除草剂,当时的品种主要有:利谷隆、拉索、氟乐灵、百草枯、四氯苯和燕麦敌二号。施药面积76,497亩,占大豆总面积的63.3%,但由于对新除草剂认识不足,加上喷施机具效能差,方法不当等诸要素,防除效果不够理想,唯有氟乐灵作土壤处理剂,对整个生育期的单子叶杂草都有防除和抑制作用,除草效果较好,为大田首选除草剂。
1979年以后,大豆栽培技术措施更加完善,重点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精细选种,搞好种子处理,农场采取三级选种。即清粮机先清,后跳筛跳,最后人工粒选,保证了种子质量,大豆种从1983年开始,全部进行药剂拌种,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6%的灵丹粉+0.3%的福美双用八五二农场制造的拌药机一次拌入,减轻了潜根蝇和根腐病的危害。
(二)适时早播,充分利用有效积温,近年来气候异常,变化幅度较大,大豆常受低温早霜的威胁,1980、1981、1983年大豆大部未能达到生理成熟,减产的幅度很大,质量也不好,这里有一个积温的问题。从1984年起,在播期上有很大的突破,播种始期比历年早10天左右,比1983年早15天。1984年5月23日在第9生产队调查(五号地)4月25日播种的主根比同一地号5月2日播种主根长1.3厘米,早播的根冠比大根系发达,对水肥吸收十分有利,而株荚数和产量都比晚播增加。1984年9月16日调查表如下:
早播地号产量调查表 单位:万株斤 表六
(三)农药、机械、人工综合灭草,保证大豆正常发育。
1979年以前,由于不合理的耕作,草籽全层感染,杂草基数过大,针对这种情况,农场采取喷药,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措施,机械灭草主要是适期趟蒙头土,灭草效果显著,趟蒙头土一定掌握好时机,近几年总结一句经验用语:深趟、重捞、浅覆土。1984年和1985年两年,都采取选择最佳时期,集中力量突击,七至八天全部蒙完,灭草效果十分理想,灭草率达80%以上。见表七。
蒙头土的灭草效果调查表(1985年) 表七
扩大拿扑净应用面积,减轻人工除草压力,经几年大面积应用表明,对单子叶杂草防除效果好,对大豆安全。1984年飞机航喷26,100亩,机车喷施45,339亩,大都喷施在杂草基数大的平播窄行距地块。
(四)实行经济责任制,铲大豆承包到户到人,夏锄期间,取消工资,按人落实铲地面积,一包到底,秋季统一验收,以质付酬,任务明确,提高了铲地的进度和质量。
(五)改进施肥技术,合理施用化肥。
1979年以来,打破了重麦轻豆思想,优先安排大豆用化肥。氮、磷比例为1:5.4,从施肥基数是经济合理的,大豆近年施肥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种下施肥,采取靴式开沟器,使种肥分开距离在3—5厘米,这种方法占70%。以上面积,另一种方法是种测深施,采用园盘式开沟器,前列播肥,后列播种,肥料在种侧距离4—5厘米,两种方法比较,以深侧施用为好,但故障较多,不易掌握,所以没有大面积推开。
(六)缩垄增行,合理密植。
1979年以后,一些增产措施的推广逐渐被人们接受,大豆的行距逐渐由60公分过渡到现在的30—55公分,对地净草少的地块,采取30—36公分行距,基本取消了60公分行距。1984年全场30—45公分行距播种面积104,568亩,占大豆总面积的78%,既有效的利用了光能和热能,同时大豆30公分中耕作业法也逐步推广开来,有效地控制了杂草的生长,同时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设计了不同的保苗株数。对北部科洛河沿岸来霜早的设计密度相对增加。1983年平均收获株数51万株/垧。1984年为40.5万株/垧,密度结构合理。
(七)坚持大面积运用新技术。
大豆花期应用飞机大面积喷洒磷酸二氢钾,促进早熟,提高产量,增产效果稳定。1980年,喷洒磷酸二氢钾52,800亩,通过在4队的调查,熟期提早3天,增产8.2%。见表八
大豆喷施磷酸二氢钾对产量的影响(1984年) 表八
(八)防治病虫害,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
从1982年起,连续几年应用飞机喷药,防治大豆食心虫,使大豆平均增产率为3%,平均提高一个等级,经过几年的大面积防治,虫源明显减少。1984年全场大豆平均虫蚀率为1.4%,每斤大豆按0.30元计算,亩产平均180斤,扣除成本费1元,亩纯收益4.4元。
附历年小麦与大豆播种收获期。见表九
历年小麦,大豆播种和收获期 表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