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种子工作 (一)机构概况:
建场初期,没有专门机构,三场合并后,在六分场成立良种站。1962年,从六分场搬迁到场部。1963年,三场分开后,成立了七星泡农场良种站,属场直下设的一个劳动改造中队,改造罪犯,生产良种。
1969年良种站改称为原种场,属总场直属单位,以生产原种为主,引种试验为辅。
1971年夏占国任原种场书记兼站长。后李林植、刘宪华先后调任原种场书记,夏占国任站长至1974年。
1977年,原种场改为科研站,潘广增任书记,陈凤崎任站长。1982年科研站又改称原种场,书记刘玉标,站长李关兴,业务归生产科直接领导。
1984年,为了尽快实现种子生产的“四化一供”,加速良种繁育和推广,将原种场改为种子公司(科级单位),下设科研站、种子队、化验室、检验室,实行公司对下设单位两级管理,两级核算,公司书记王勇,副经理阎玉华、王忠,1985年阎玉华调出。
(二)良种的繁育与推广:
1956年,农场第一个春开春种,种子全部由外地引进,小麦有大青芒,米尼2761等品种,大豆有铁荚青、紫花二号等品种,其它种子都是从当地引进,多是在当地连续多年的农家品种,种子的选留也无一定标准,主要从当年收获的粮豆中,选择成熟度好,无病害的留作用种。1956年自选自留种子474吨。1958年省劳改局拨给七星泡农场3吨青稞麦种,试种结果失败而淘汰。同年建立了试验田,试验的项目有小麦、大豆、谷子,其中小麦的品种有米尼2761,甘肃96号,合作4号,3652,3739,大豆品种有,紫花4号,谷子为德都黄沙。1959年至1962年,三场合并为七星泡农场,主要从外地引进良种在我场推广,小麦主要推广合作六号,先进五号,大豆仍以紫花二号为主栽品种。1963年,成立了七星泡农场良种站,这是我场第一个良种繁育机构。1966年至1968年小麦主要繁育了克刚、克茂、先进六号、克光等品种,大豆推广品种有嫩良—64—58,北良57—25。黑龙江12—84和尤比列等品种,玉米品种,是八趟子。
1966年良种站改称原种场以生产原种为主,引种试验为辅,实行独立核算,直至1976年在这一段中引进小麦品种克茂、红丰、光红,迎风等,大豆推广了黑河三号,黑河49,黑河51、黑河84等品种,尤以黑河三号,由于丰产性能好,抗病力强,在我场迅速推广,成为我场大豆的主栽品种,玉米开始引种金顶子品种,这一阶段,品种多、杂、乱、结构不合理,个别年份小麦品种多达9个,有时一个生产队就有四、五个品种,由于品种多,加上管理制度不完善,常常造成人为混杂,品种在熟期搭配上也不合理,中早熟品种种植面积过多,由于当时机械力量较弱,常常造成不能适期收获而减产。
1977年,为加速良种繁育工作,建立以总场良种站为中心的,总场、分场、生产队三级种子繁育体系,各队以知识青年为主先后建立农业科研小组,实际上主要负责种子田的工作(也叫实验田)到1983年,这一阶段的种子丰产性强,但抗病性差,品种结构逐渐趋于合理,淘汰了一大批混杂退化品种,多、乱、杂的局面有了改进,小麦主要推广的品种有克69—701,克70—96、73—441、402、445、沈68—71等,大豆主要以黑河3号为主,搭配种植、黑河84,胜利早半月等品种,玉米引进繁育了北育五号和西德进口的浮而拉,主要引进和繁殖的良种是小麦克丰二号,东农120,克旱9号。大豆提纯复壮了黑河三号,繁殖了九丰二号早熟品种,这一阶段一改过去贯彻“四自一辅(自繁、自选、自留、自用)带来的许多弊端,开始重新调整良种繁育体系,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统一指导,品种布局统一管理,避免了引种和生产的盲目性,农业生产出现了生机,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场农业技师林树森培育七良一号,七良二号两个大豆品种,投入生产。
1984年,为了尽快实现种子生产的“四化一供”(种子生产专业化、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种子质量标准化,以单位统一供种),成立了种子公司,使之从技术、行政、经营三位一体,向企业型的经济实体转化。1984、1985两年主要推广的小麦品种有龙麦13、克丰4号(369)、克80—179三个品种,大豆推广繁育1160(黑河四号)一个品种,其中克丰四号已大面积推广。
为了加快良种繁育速度,把经过鉴定的优良品种利用海南岛的气候优势,作增代繁殖,种子站的领导和科技人员不辞辛苦,先后四次去海南岛繁殖良种:每年十月以后出发,来年春播前返回、附表11。 南繁情况表 表11
(三)种子的贮备与精选:
农场良种站建立后,先后建立了两个种子库,主要为站里贮存种子,每年收获种子,在晒场净化、晾晒,种子达到安全贮存水分的情况下,由农业科(生产办)统一调拨,由各生产队妥善保管,各生产队自留的种子,大部分在入冬前用坐囤的方法保管,待种子精选后,再入库(或土园仓)储存。
到1985年底,建种子库26栋6,300平方米,土园仓36座。
建场初期,没有种子精选机械,小麦主要靠风选净化,大豆种子一般靠的也是此种方法,个别年份大豆质量过低:用人工粒选。1958年进场一批沈阳产双筒仿苏式窝眼种子精选机,因达不到要求的标准,大豆主要靠人工粒选,玉米种进行株上棒选。1965年,由爱辉购进箱式精选机,但由于该机功率小,性能差,没有几年全部报废。1961年起,大豆开始用螺旋式选种器精选,各分场和生产队逐步普及,至70年代后期,其工效较低。另外精选质量达不到一定的净度。所以相继弃置不用,到1979年,购进一批上海产比重式种子精选机,从此在小麦种子精选上,比过去前进了一大步。1981年又购进一批,充实到各个农业生产队,至此每队一台,1983年,场农业科对小麦种子精选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无燕麦,净度在98%以上,分级选种,均匀一致,个别生产队种子精选达不到上述标准推倒重来,使小麦种子精选质量标准有很大提高,对小麦增产起到一定的作用,自1978年开始,部分生产队大豆选种开始用跳筛,提高了工效,节约了成本,但质量较差,进行第一遍粗选后,再用人工精选,一直延续至今。 晒场人工粒选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