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土壤及施肥

第六节 土壤及施肥



  (一)土壤
  我场耕地大部分分布在岗地、丘陵、残丘漫岗和河滩低平地段,黑土层较厚,自然肥力强,物理结构较好,场区土壤分四大类:
  ①棕壤类:
  包括石质棕壤,砂岗棕壤,草甸棕壤,面积183,750亩。
  ②黑土类:
  包括黑土,草甸黑土,面积为683.850亩,大部已经开垦,多处坡地漫岗,水土流失严重。
  ③草甸土类:
  包括草甸土,浅育草甸土,多分布在低湿地段,面积为94,650亩,地形平坦,黑土层深厚,肥力较强。
  ④沼泽土类:
  多为草甸沼泽土,分布在低洼地及河流水线两旁,面积180000亩,可为牧地。
  (二)施肥:
  建场初期,由于畜禽较少,有机肥来源很少。1956年开始播种,只对蔬菜类进行了施肥,施肥面积占播种面积的11.7%,亩平均施厩肥16市斤,没有经济价值。1957年以后,农场重视了肥料的利用,施肥面积达48,325亩,亩施农家肥9,602斤,施肥面积占播种面积的17.5%。从1958年开始,随着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形势发展,施用化肥(碳酸氢铵)240吨,施有机肥78,458吨,平均亩施农家肥10,655斤,施肥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76.7%。
  1959—1960年施肥情况见下表:(表12、13)1956—1960年施肥对产量影响。
  从上表可以看出,随着土地逐渐耕翻熟化,加之施肥数量不断提高,从1958年开始购进一部分化肥,只是单一的碳酸氢铵,(含N17%),由于数量很少,只用于玉米、菜类的追肥,农家肥一部分厩肥滤沟施,大部分扬在地里,延用传统的施肥方法,肥效发挥不好,没有建立起正常的土地养护施肥制度。
  1960年,原二分场利用脱谷后的麦揩,在秋翻地中集成园堆,把冻土块摆在上面,点火燃烧,加速了土壤熟化,但由于力倍功半,没有延用。
  从1962年起,施化肥量有所提高,施肥种类也有增加,不但施用氮肥,而并开始施用磷肥(过磷酸钙)简称过石。最初几年,只是将过石面子往地里扬施,损失很大,后来渗入大粪面子,用颗粒肥机挤压成园柱形颗粒,用机械播施,提高了肥效。 56—60年施肥情况表   表12


56—60施肥对产量的影响 表13



  1964年8月28日省公安厅嫩江劳改工作分局向各农场转发了七星泡农场向中央报告的题为:“关于我场几年来施用油质肥料的经验”材料。这份材料介绍了几年来用苏子、麻子经过加工炒化,制成油质肥料的情况,仅1967年一年,全场制油质肥料67吨。从1962至1966年麦豆平均垧施颗粒肥200公斤,N肥的品种也由含N35%的硝酸铵取代了碳酸氢铵,氮肥主要用在小麦的种肥与种子一次施入,玉米和谷子施用硝酸铵追肥,但面积不大,只对贫瘠的地块和长势差的地块进行追肥,由于化肥数量不多,大量积造农家肥是作物施肥的重要来源,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有机肥来源增多,平均每年培肥的土地面积达总播面积的5—7%。1967年以后,由于连年动乱,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大量的有机肥由于无人管理收集而散失,农场土地培肥面积减到不足总播种面积的2%。
  1968至1977年,由于强调农业学大寨,照搬形式,大搞积肥改土,动员全场上下,挖河泥,清草皮,沤土粪,虽然数量不少,但由于肥效过低造成得不偿失,在这一阶段中,化肥品种有所增加,氮肥除硝酸铵外,还购进一批尿素,磷肥除继续购进过石外,还于1977年购进500余吨钙镁磷肥。1975年,畜牧队上海知识青年,利用假期回上海期间,主动自觉的学习制菌肥的经验。终于成功的生产出5406菌肥,到11月份,共生产70多吨。
  1978年,农场首次进口高效磷肥三料过磷酸钙和氮磷复合肥,三料含


46%,磷酸二铵含N18%,含


46%,这两种肥料和国产尿素(含N46%)配合使用作种肥,播种时混种和上分下混施入,同年还购进大批过石,突尼斯产氮磷复合肥。1979年小麦亩施纯NP5.25公斤,大豆施


1.43斤,获小麦亩产235.5斤的好收成,创我场建场24年来单产最高记录。
  1980年,农场在继续购买进口精肥的同时,大量购进过石,除当年施用外,全部露天堆集。1979年度存过石887吨,1980年消耗化肥9,343吨,年末库存仍达5,799吨,造成库存大量积压,自然含磷量挥发流失,损失很大。1980年麦豆亩施NP纯量8.28斤。1981年7.7斤。1982年10.6斤。1983年14.1斤,施肥数量逐年增加,由于施肥量大,施肥方法随之改进,小麦由原来的种肥同位混施,改为播前尿素深施,P肥同位混施或上分下混,做到了分层施肥,大豆进行种侧种下深施,防止了肥料烧种,减少了有效成份的挥发,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1982年首次对作物进行了根外追肥,即应用飞机叶面喷肥磷酸二氢钾和稀土微肥,据调查平均增产6—10%。
  1981年起,我场试行推广了因土施肥法,这种方法的主要内容是:首先确定出单位面积上的产量指标,再计算出达到这一指标所需要的NPK等元素的量,秋天封冻前对地号进行交叉多点取土。经化验分析速效NPK的含量,然后根据肥料的利用率,算出施入多少肥料才能满足形成一定的产量的养分需要。但在拟定施肥方案和确定产量指标时,还要考虑土,壤类型地势及前茬等情况,采取缺啥补啥的方法,因土施肥在我场施行了三年,已初步显露出它的增产效力。
  在土地养护上,我场由于以前不重视土地养护,尤其进入八十年代,多用化肥,有机肥料弃之不用,白白浪费,培肥工作一度基本中断。1981年,七星泡农场下发了关于培肥地力的具体办法,规定土地必须四年培肥一次,即每年培肥25%,其中送有机肥10%,压绿肥5%,茎杆还田10%,根据这项规定,培肥:地力面积有所增加,但压绿肥和送农家肥两项仍然搞的较少。茎杆还田由于没有相应的麦杆粉碎机械,只有一部分生产队,搞一部分联合作业,割茬留的较高,不经烧茬,即进行耕翻,影响了秋翻质量,培肥的经济效益甚微。
  从土壤养分变化情况可以看出,由于没有建立合理的土地养护和施肥制度,只用不养,进行掠夺式生产,用地养地脱节,土壤养分输出大于输入。养分恶性循环,土壤有机质逐年下降,淋溶黑土以年平均0.3%速度递减。见表14。 土壤养分含量对照表 表14



  1983年土壤养分调查表明,在平均亩施入纯NPl4.1斤的高肥情况下,土壤养分仍是支出大于收入。见表15 耕地养分收支调查表 表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