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自然灾害与防治 (一)、虫害:
1966年7月2日,一分场首先发现夜盗虫(粘虫)后,7月4日全场十二个分场和种子站的玉米。谷子。小麦地中普遍发现虫害,受害面积达177,345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54.4%,其中受害严重的面积54,930亩,占受害面积的31%,玉米17,098亩。谷子18,765亩,全部发生虫害玉米,每株有粘虫2—3个,谷子每平方米有80—90个,至了月16日统计,小麦受灾面积142,920亩,占小麦总面积的74%。其中被吃光杆的有39,555亩,吃掉头的有6,015亩。
这次粘虫灾害发生迅速,虫灾发:生后,党委连续召开3次会议,开了两次广播动员大会和两次电话会议,动员全场广大干部、职工、家属、—在押犯人,每天出动3,100—3,500人,最高日达3,800人。省劳改局调来喷雾器264台,农药三吨,采取土洋结合的办法灭虫,以土法为主,具体措施是谷子、玉米利用中耕机进行两次放土、深趟,将幼虫埋于地下,学生、家属用人工踩杀和捕抓,干部、工人、犯人用农药扑杀,对发生虫害的小麦地在周围撒上农药,进行封闭,防止虫害漫延,经过全场上下全力以赴抗灾灭虫,使虫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1982年6月,发生了建场以来前所未有的虫灾(草地螟),全场所有的大豆地以及蔬菜和小作物,处处都有,块块发生,最多每平方米达1,600头,少的每平方米也有300多头,危害严重的地块一夜之间由绿变白,而且继续漫延,面对严峻的现实,场党委先后二次召开生产队长会议,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发动群众,灭虫保苗。从6月18日开始,全场开展了一场“灭草保苗”的大会战,采取“天上地下结合,人机结合”的办法,全面出击,在农药紧张的情况下,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出主意、想办法,采用“灭截结合”,“土洋结合”的办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段时间里,天上飞机喷药,地上机车、人工喷药,第五生产队和第九生产队领导重视,群众发动的好,仅用了三天的时间,就人工喷撒灭虫药剂3,000亩,经过全场上下二十个昼夜的突击,大豆普遍喷药两遍,个别地号喷三遍,用各种粉剂和乳剂55吨,终于战胜了虫灾,保住了105,000亩大豆,其中12,500亩由于虫灾危害严重,有不同程度的减产。
(二)雹灾:
1961年6月14日中午,在五、十、十三分场部分地区突降冰雹达30分钟左右,冰雹直径大的2.5公分,小的三毫米左右,多数直径在一公分左右,冰雹过后,灾区各分场立即组织调查灾情,受灾严重的除一部分蔬菜幼苗外,主要是大豆,其它作物受害不大,大豆受灾面积13,095亩,其中重灾面积7,995亩,(植株受害95%),有5,100亩大豆受灾较轻(植株受害10%)。
1975年6月2日12时,二分场畜牧队、16队、13队25队等9小生产队突降冰雹,冰雹厚度约10公分,最大雹粒直径3公分左右。受灾面积,大豆3,000亩,有41%的株径被打断,存有1—2片叶子的占52%,没有生长点的仅占7%,450亩谷子幼苗被打断70%。
1978年6月9日晚6点30分至6点37分,遭受了大面积雹灾,最大的冰雹象玻璃球一般,蔬菜和大豆受害明显,部分菜秧被打断,大豆受灾面积58,050亩,其中叶部20%受害的面积为20,850亩,叶部40%受害的为9,600亩,叶部30%受害的为27,600亩。
1982年7月2日,西部地区五个生产队的地块遭受冰雹袭击,从晚6点到6点15分,降雹最大的直径达4公分,使这些生产队的职工住房和农作物遭到严重损失,大豆受害面积达25,200亩,其中绝产10,260亩,占受灾面积的40.2%,小麦受灾面积10,275亩,其中绝产3,975亩,占受灾面积的38.8%,甜菜受灾面积1,230亩,其中绝产685亩,职工家属的鸡鸭鹅有的被打死,房前房后的菜地里的蔬菜被砸光。
1984年了月9日上午10点半至12点半,我场南部生产队遭受了一场大风、暴雨、冰雹的袭击,风力7级以上,间歇性降冰雹四次,最大冰雹直径12毫米,致使11个生产队受灾,受灾最重的有22、23、11、21、16、5队等6小生产队,小麦受灾面积61,800亩,其中4级倒伏(平推面积39,750亩),水淹280亩,予计减产50%,大豆受灾面积22,110亩,其中有50%的豆叶被打的支离破碎,有20%的叶片被打掉,有10%的生长点,其中被打被水冲土埋的面积455亩,水淹面积2,170亩,平均减产20%。
家属园田、个体承包的玉米、甜菜、菜地等受灾面积1,155亩,全场作物受灾总面积85,065亩,冲毁桥梁一座,冲刷大沟15条,家禽砸死1,200多支,晒场小麦冲走7吨,大豆冲走4吨,草籽3吨,化肥5吨,经济损失200万元以上,灾情发生后,总场分别到各生产队进行慰问和帮助,安排抗灾措施,受灾生产队进行了抗灾动员,抢修桥涵,维修道路,挖沟排水,尽全力减少灾害损失。
(三)风灾:
1964年6月17日晚7时,天气突变,乌云密集,顿时暴风骤雨和冰雹凶猛交加,由西南奔向东北方向,冰雹密布,遍地一片白茫茫,小的直径1公分,大的直径2公分以上,风力在10级以上,持续30分钟之久,之后连降大雨,致使部分房屋被吹毁,烟筒被刮倒,电线杆被刮断,农作物受灾严重,据统计被刮坏房屋21栋,倒烟筒56个,刮断电线杆24根,农作物受灾面积36,186亩,其中小麦面积9,792亩,大豆面积22,953亩,其它作物面积3,442亩,其中绝生面积小麦3,000亩,大豆15,960亩,果树400棵。见附表18这次风雹灾害不仅建筑物被毁,作物受害,连野生的杂草也被打死打伤,15,960亩大豆,有80%的植株被打断,被害严重的3,000亩小麦,有80%的植株被打断,全场粮豆减产千余吨。
灾情发生后,农场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抗灾措施,被毁的房屋和线路集中力量派专人抢修,绝产的农作物因农时过晚,未毁未补,有一部分苗的地块,主要加强田间管理,细铲细趟,减少伤苗,促使后期;生长发育,力争收一部分粮食。
(四)涝灾:
1981年,农场经受了建场以来第一次涝灾,6—8月份降雨535.1毫米,比历年同期多221.5毫米,造成麦田贪青倒伏。大田作物无法进行中耕管理,尤其是8月份,连续降雨22天,比历年同期降雨多52.3毫米,小麦地机车无法进行作业,大部分地块进去一陷多深,针对灾情造成不能作业的情况,场党委及时召开了各级主要领导会议,发出了抗灾夺粮的号召,场主要领导亲自抓,党委常委分片抓,科长蹲点抓,加强了抗灾第一线领导,制定出许多抗灾措施。 农作物受风灾面积统计表 表18
注:减产+成以上为绝产。
①、防陷改装:
麦收前,根据灾情作了具体安排,从外地购进大胶轮90套,为39台E512大轮防陷加宽,修配厂在麦收中昼夜突击搞防陷加宽。全场东方红拖拉机链轨加宽69台,牵引康拜因前轮全部改为双轮,割晒架后外轮也全部加宽。
②、分段收割:
各生产队领导亲自到地块,分散作业,低洼地块,打误地块用人工排铺并趟,用牵引康拜因拾禾,针对实际情况,周地制宜,能干那块干那块,能干多少干多少。
③、互相支援,突击重点。
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顾全大局,互相支援,麦收中那里能干,就组织配备力量突击,打破了队间的界限,麦收后期重点对26队、5队、24队、4队等单位组织全场E512全力抢收。
④、集中人力,抢收小麦。
各生产队都采取停、缓、压的办法,集中人力,对低洼地块进行人工收割,定点脱谷,全场人工共收割小麦21,225亩,占小麦总面积的9.2%,同时对割晒质量稍差的地块,全部用人工散铺,减少了发芽率。
⑤、统—认识,停麦收豆。
在豆收和麦收交叉在一起的情况下,党委马上召开会议,统一认识,停麦收豆,集中调配全场机械力量,重点突击,速战速决,仅用18天时间,完成了豆收任务,其中人工收割大豆18,000亩,全场至11月18日全部完成了收获任务。
(五)、低温冷害:
1966年5月17—19日,连续刮起7—8级大风,并在5月21日早晨4—5时出现霜冻,各种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全场受灾面积18,660亩,毁种7,410亩,补种8,100亩,当时正是谷子1—2公分高,大豆拱土之际。
1984年,由于连续降雨,气温偏低,影响了大豆的生长发育,其中8月份气温比历年同期低1.6度,7月份低0.5度,6月份低0.2度。6月份日照时数比历年减少26.2小时,7月份减少47.7小时,8月份减少55.5小时,9月份减少13.9小时,低温寡照给大豆生长发育造成很大影响,致使一部分大豆贪青晚熟。
(六)旱灾:
1965年,发生严重春旱,1—4月份降水量为10.5毫米,比历年同期减少20.5毫米,5月份测定土壤湿度为2%,严重地块耙地干土为2—4寸深,个别地块看不见湿土,播下的种子不能萌发,一直到下透雨才出苗,严重推迟了生长期,当年小麦亩产136斤大豆亩产139斤,粮豆比上年减产295万斤。
1965年6月19日报,自春播以来,始终未下透雨,旱情十分严重,各种作物生长均受到严重威胁,全场114,735亩小麦有143,760亩下部2—3叶枯黄,其它叶全部黄尖,株高只有17—20公分,小麦地普遍干裂,地面5—7公分全是干土,据6月5日测定,10—20公分深土壤湿度为27.9%,大田作物旱象也很严重,大豆叶子普遍萎缩,谷子苗干尖生地蹦子,由于天旱部分地块缺苗断条,有5,220亩小麦只有5成苗,玉米7,260亩毁种,大豆675亩垧也毁种,土豆75亩腐烂绝产。
(七)病害:
1961年7月中旬,连续降雨,大部麦田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根腐病、赤霉病、黑穗病,叶枯病。正值小麦灌浆期,先是叶枯黄后全部死亡,当年种植的大部是不抗根腐病的甘肃6号和抗赤霉病,黑穗病较差的松花江2号,自7月21日发现个别地块有病,到7月28日除晚播的小麦正在扬花期外,其余麦田全被漫延,平均减产31%,受灾面积共71,836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