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农业科研 (一)半地下连续式蔬菜窖:
1958年,为了满足全场人民的冬季蔬菜供应,结合外地经验,试验建立了半地下连续式菜窖,利用这种菜窖贮藏的蔬菜保鲜好,损失小,由当年的十月末入窖,一直可贮藏到第二年六月份,可根据不同情况调节窖内温度湿度(用炉灰、石灰)。使蔬菜安全越冬;
附:半地下式连续窖平面图。 半地下式连续窖平面图
深2.2M,由地面挖入深度是70公分,地面上四周筑土垡墙的高度是1.5M,这是因为选定的窖址地下水位的原因,不能继续下拾,最理想的由地面下挖深度就是筑窖的深度为最好。因为它即能省工省料,又起到保温的作用,窖顶用园木作梁条后铺树条,再铺羊草10公分,压土10—15公分,土上压麦糠55公分,四周墙外地填1M厚的麦糠,即可安全越冬。
(二)小麦大面积施用稀土微肥。
稀土微肥是一种新的微量元素肥料,施用的是哈尔滨火石厂生产的硝酸稀上微肥,含稀土化合物37.2%。1983年小麦根外追稀土微肥面积218,800亩,其中飞机喷施100,800亩,机车喷施118,000亩,大面积使用结果证明小麦施用稀土微肥有促进作物早熟,抗病虫害,增加千粒重,提高产量的作用,调查结果如下:
①基本情况:
全场土壤以黑土为主,养分含量在全N0、25—0.3,全P0、0.2—0.25,有机质为3—7%,PH值5.1—6.6,1983年小麦亩施有效N6.97市斤,有效P9.34斤,主栽品种克丰2号,克69—710。
②、施用方法
采用根外追肥,于小麦4—5叶期,结合喷施灭草剂24D—丁脂一次喷施。
③施用剂量、水量
飞机喷施。亩用稀土微肥15克(有效量下同),2.4D—丁脂48克(有效量下同)水2.2公斤。
机车喷施亩用稀土15克,2.4D—丁脂50克,水20公斤。
④试验区的设置及产量分析:
选择土壤肥力均匀,作物生育阶段及长势一致的地号(地头100米内)。飞机喷施:于飞机飞行方向垂直线上,等距离设置对照区,每区两米长,一米宽,面积两平方米。喷前用塑料薄膜盖上。小麦腊熟末期,在对照区的一侧设置处理区,按实脱小麦产量,折算亩产,机车喷施:单喷2.4D—丁脂为对照区,加稀土为处理区,小麦完熟初期,与机车行走方—向垂直线上,等距离设置,采集区,每区长5.55米,宽0.9米,面积为5平方米,3点次不同处理点次在同条水平线上,实脱小麦产量折算亩产,考种以20穗平均值。
⑤稀土微肥的作用。
1、促进作物早熟,1983年低温寡照,小麦生育期延长,田间调查,飞机和机车喷施稀土微肥的,均提早成熟两天,见表19。 稀土微肥对小麦熟期的影响 表19
2、增强了抗病能力,1983年是小麦赤霉病中流行年,据田间调查,小麦喷稀土微肥赤霉病发病率降低5—15%,防治效早在24—43%,见表20。 稀土微肥对小麦赤霉病的影响 表20
3、增加千粒重,据室内考种,千粒重明显增加,容量提高,机车喷稀土微肥的,千粒重提高2.2克,容重提高20克,飞机喷稀土微肥的,千粒重提高1.2克,粒数增加1—2粒见表20。
⑥、稀土微肥增产效果及经济效益:
1983年小麦施用稀土微肥,产量增产率在4—9.5%,平均亩增产小麦16—33斤,稀土微肥亩成本飞机喷为0.27元,机车喷为0.27元,辅助杂费0.10元,合计0.37元,喷稀土微每亩纯收益2.35元到5.24元,小麦根外追施稀土微肥(结合灭草)是一项省工效宏的增产措施,附表21。 稀土微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经济效益 表21
(三)、对小麦赤霉病发病因素的探讨
小麦赤霉病俗名丹:北方一带群众称起为“黑丹”,“红丹”。1981年全省流行;1983年又是中度流行年,据调查,1983年全场发病率15—40%,病情指数10—25%,损失系数平均为0.3,1983年损失小麦3,500吨,价值119万元,附表22。
克丰二号小麦损失系数调查表 表22
为了摸清发病因素,1983年对小麦赤霉病普查情况结合气象因子简述如下:
(1)、湿度与病害的关系:
小麦赤霉病主要以穗腐症状出现,多为急性型,通过1980—1983年四年气象因子与病害关系的分析,认为赤霉病流行年份主要决定于小麦齐穗期后10天内连阴雨日数,其相关系数0.9847相对湿度,其相关系数为0.7561。而湿度与病害发生相关不显著,相关系数为0.1226,此期湿度高低只是决定赤霉病发病期的快慢,连阴雨日数(小麦齐穗后10天达50—70%,为流行年份,40%以下为不流行年份)见表23。
(2)、地势与病害的关系
引起穗病的病菌主要来自土壤,病种子,其它方面是次要的,表土湿度(相对含水量)达80%以上时,生产快,菌量多,据83年普查结果表明,靠近科洛河,水库边的低洼地,同一地号内排水不良的低洼尿碱地及土壤压实称的地头地边发病率多,病情严重,排水通畅的高岗地发病轻,见表24。 气象因子与病害的关系 表23
注:调查品种克丰2号,地点:原种场
地势与病害发生的关系 表24
(3)栽培措施与病害的关系:
1、品种。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较大,克丰二号,克73—445发病率高,病情指数高,东农120发病率低;见表25。
不同品种与病害发生的关系 表25
2、播期。据田间调查,早播地号比晚播地号发病重见 表26。
不同播期发病情况比较表 表26
3、喷24D—丁脂。小麦喷24D—丁脂过量产生药害,加重了赤霉病的感病率。见表27。 小麦喷24D—丁脂与病害发生的关系 表27
4、小麦根外喷施稀土微肥,减轻了赤霉病的感染率见表28。
表28
5、收获方法不同赤霉病的感染率也不同,田间试验表明,8天连阴雨后,站杆小麦比放铺小麦感病率低,大面积生产证实联合收获方式控制了赤霉病的再次侵染,见表29。 站杆放铺小麦与病害感染的关系 表29
(四)敌杀死防治大豆食心虫总结(刘宪华)
(五)从我场气候资源看小麦、大豆的几点增产措施(方鸿维)
(六)大豆施用磷酸钾总结(李友)
(七)防治大豆食心虫(于文、王忠)
(八)小麦、大豆大面积喷施磷酸二氧钾总结(李关兴)
(九)浅谈我场大豆施肥问题
(十)为什么要进行土壤化验(任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