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节 农业气象

第十节 农业气象



  一、气候概述:
  七星泡农场按省农业气候区划属第四积温带,冷冻农业气候作物生长季≥10℃积温为2110℃,例入北安农业气候区,属冷凉半湿润轻春旱,半湿润型。年降水量在484.5毫米,春季雨量偏少,集中在6—8月,十年中的二到三年发生春旱,三年春涝。春季湿润系数在0.65—1.0之间,为较轻春旱类型。作物生长季干燥指数K在1.01——0.8之间,一般能满足作物需水量为半湿润型。冬夏温差大,春季多大风,秋季10年有5年是埋汰秋。冬季漫长,低温多雪,年平均气温-0.5℃,1月最冷,平均气温零下24.5℃,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5.3℃,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0.2℃,极端最高气温36.5℃,年平均日照28,225小时,日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达80%,保证率只有1,973℃热量不够。稳定通过零度的初日4月上旬末,稳定通过10℃的初日在5月中旬末,无霜期117天,终霜一般5月22日,早霜在9月16日,适宜栽培春小麦和早熟品种的大田作物。
  二、气象站沿革
  气象站建于1957年10月,建制单位属黑龙江省气象局,站设在格球山农场,场部办公室西北500米处有草房办公室(40平方米),建站人员有助理技术员方鸿维,成都气校毕业生朱彦森,1958年1月开始正式记录。1959年由嫩江地区气象局和哈尔滨气象台领导。1960年改由嫩江县气象水文中心站领导。1960年11月1日因农场合并站址迁往现今的七星泡农场场部,观测场即在场部办公大楼北450米处,并增加水文测量项目,改为气象水文站,随着气象局体制改革,各专业站移交给所在单位于1962年7月1日由省气象局正式移交给七星泡农场,并确定本站为嫩江地区劳改农场中心气象站。1969年改为国营农场后于1972年地区成立北安农场管理局,业务归北安局中心站领导。1975年农场划为九三农场管理局,业务上划为九三局中心气象站领导至1985年末。
  人员调动和补充十分颇繁,至目前为止编制六人,除站长方鸿维同志自1957年建站至今未动外,曾经有下列人员在气象站担任各项业务工作:见附表。
  气象站自迁往七星泡农场后在办公大楼办公。1965年10月建成73平方米三层小白楼,场地空旷十分具有代表性和比较性。开始有了专业办公楼,27年来根据上级机关和生产需要开展的工作逐步有所增加。共有地面观测,农业气象平行观测,农业气象试验与北京地理研究所物侯空联试验,物侯观测,地震地电观测、水文观测、防讯报讯,长期天气予报,中短期天气予报、短期天气予报,三七高炮人工降雨,人工防雹资料服务,灾害性天气调查报告。附表          历年任职人员表 七星泡气象站


附表



  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气象仪器设备逐年增加,详见下表:



  建站27年来,由于建制单位系省气象局又有两名专业技术干部组建而且27年一直未曾离岗,没有受人员变动和运动影响,在技术要求方面比较严密,所取资料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合乎国家要求,为做好各项气象研究资料服务等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麦收全站立功。1982年春,因报准重大天气予报,受到省农场总局和九三农管局的通报表扬。1983年站被评为九三局先进科技单位,本站1958—1980年地面气象资料由省农场总局纳入全省32个基本站点资料出版。多年来,本站的论文有八篇均由方鸿维执笔,1977年登载省气象局科技论文选编《大豆分期播种采谷雨种大田的温度指标》。
  ②1978年登载九三农业学大寨科技汇编《化学催熟》
  ③1983年参加垦区气象学术交流文章《谈今春重大天气予报服务》及《从{964年到1982年气象条件谈小麦丰欠》
  ④1984年参加九三学术交流会《三七高炮防雹效应》
  ⑤1984年场内印发《七星泡气候资源谈小麦大豆的几点增产措施》
  ⑥1980年场内印发《谈1980年气候条件对生产的影响》
  ⑦1979年《对大风百日雨的认识与应用》
  三、各种灾害性天气概况:
  春旱、春涝:
  1958年—1984年中,涝年有6年,旱年有两年,18年正常(按0—30公分土壤水分平均值统计)。1959、1960、1972、1983年,涝象比较严重,土壤湿度达50%以上,还有1961、1963年土壤湿度达40%。左右延误播期而减产,春旱之年有1976年(轻旱)土壤湿度下降到27.4%。1977年(中旱),土壤湿度下降到21.6%,至5月30日,连雨后,大豆才出苗,严重推迟了生长期。
  大风:
  我场八级以上的大风0C≥/17米/秒,全年平均20.4次,历年多出现春季的4—5月,其中历年出现的大风次数为4月占6.1次,5月占6.6次,占全年的63.1%,全年大风次数最多的年份出现在1958、1972、1976、1977年,都在32次以上,历年4、5月份最大,由于没有构成农田防风林,因此在大风出现后,田间风速得不到减速。春季风大日数较多,有时影响播种质量,在土壤水分偏少的年份,岗地口地常有种子被风刮露出来,造成缺苗现象,另外春季干燥大风易造成火灾,建场阶段均为草房时有发生。8月份的大风雨,造成部分小麦倒伏既减产又影响机械收获。
  冰雹
  1958到1984年降雹次数达33次,平均每年1—2次,多出现在6月,最小直径为0.4MM,最大达鸡蛋大,最长降雹时间可达40分钟,全场电线有三条被折断。比较严重的年份有1981年、1984年、1981年全场受灾面积小麦15,180亩,其中绝产4,740亩,大豆7,650亩,其中绝产975亩,1984年小麦61,800亩,大豆20,110亩,50%豆叶破碎,家禽砸死1,200只,经济损失约200万元,其次为1961年,受害面积10,500亩,3,000亩较重。
  霜和霜冻
  春霜历年平均在5月22日结束,时有倒春寒现象,霜冻发生在5月25日以后如:1958、1959、1960、1961、1962、1967、1970、1972、1977、1981造成大田因作物受害,减少保苗株数造成减产。见附表。
  初霜历年平均在9月16日,最早出现在1966年9月1日,最晚出现在1959年10月3日,历年平均无霜期,只有117天,1968年只有91天,最长无霜期是1973年为136天。
  附表 历年晚霜、初霜、无霜期表






  四、人工降雨
  人工局部控制天气自1977年开始,是在九三农场管理局气象科的协助下,用三七高炮开展此项工作,主要是进行人工降雨和人工防雹,分别在1977、1978、1982、1984、1985年在九三局温桂清的指导下,方鸿维组织进行的,其中1984年受益面积最大,效果最好,深受基层生产单位和广大群众的好评,1984年对“三七”高炮人工防雹效应,写出专题参加局1984年农学会年会,受到好评。 七星泡农场历年各月降雨量           单位:MM


历年最大、最长、降水日数和最长无降水日数       单位:毫米



           七星泡农场历年各月平均气温           单位:度℃


七星泡农场历年各月平均气温直方图


七星泡农场历年各月降水量直方图


七星泡农场历年各月风向和静风频率%玫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