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机事业的发展 建场时,由嫩江运来少量双轮一铧犁,马拉园盘耙等农具,担负修理工作的只有在西大岗处的一座烘炉,当年开荒157亩。
1956年4月23日,由北安开荒大队和嫩江开荒大队组成的两个开荒队进驻七星泡农场和虎山农场担负机耕任务,共投入SL55/50拖拉机9台,Ks—07拖拉机9台,各种机畜牵引农具376台,两个机耕队都归开荒大队领导。1957年,两个机耕队划归农场领导,拖拉机增加到23台,其中胶轮拖拉机一台,播种机、中耕机等机引农具开始进场。1959年三场合并后,成立了机务办公室,统一指导全场的机务工作,当时拖拉机共有46台,其中胶轮拖拉机11台,各种机引农具217台,播种、镇压、整地等项目基本使用机械作业,小麦脱粒也以机脱为主。1960年,东方红拖拉机首次进场,共两台。1961年,上级又拨给2台东方红机车。1962年上级奖励给原三分场一台东方红—54型拖拉机。到1964年,原SL—55/50型拖拉机和ks07型拖拉机相继报废,当年国家拨给47台东方红—54型拖拉机,同时拨给一大批机引农具,其中五铧犁50台,园盘耙68台,园盘重耙5台,24行播种机43台,镇压器57台,中耕机23台,同时拨给C—6康拜因6台,首次拨给扬场机5台,是建场以来国拨设备最多的一年,大批农机具的增加,提高了机械作业水平,扩大了机械作业项目,改过去的犁后喘为机械中耕,马拉收封机开始逐步淘汰,到1966年,国家又拨给CT—4.9牵引式联合收割机12台,部分小麦开始分段收割,全场链轨拖拉机的拥有量已达76台,基本上满足了机耕作业的需要,胶轮拖拉机已达22台,每个分场两台以上,主要担负基建备料和接斗送粮任务。1967年上级又拨给16台GT—4.9牵引式联合收割机,使小麦机收面积有很大增加,变过去以归垛脱谷为主,为直接联合和分段收割为主,同时机械中耕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全场共有中耕机27组,大田作业全部使用机械中耕,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1968年至1971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农机事业受到很大影响,正常的管理体制被撤销,只留一名机务技术员在生产组内管理全场机务工作,田间作业质量粗放,大田作物草荒严重,粮豆产量逐年下降。由1960年的亩产197斤下降到1973年的亩产70市斤。从1970年起到1974年,东风自走式联合收割机进场30台,使联合收割机的总量增加到87台,从此麦类作物全部实行分段收获和联合作业,脱谷机马拉收割机全部淘汰。1975年首次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引进E512联合收割机3台,分在一队、九队、十七队三个生产队,当年即投入小麦拾禾和玉米拾禾作业,工效较东风自走联合收割机成倍增长,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形势的进一步好转,农机事业又有一个新的发展。1979年农场获得了有史以来的大丰收,当年盈利532.7万元,为了进一步发展生产,1980年农场自筹资金购进E512联合收割机21台,F516联合收割机5台,捷克产6911轮式拖拉机50台,拖车177台,大部分生产队都拥有E512自走式联合收割机2台,个别队有3台,E512的大量引进,进一步增加了收获力量,减少了田间收获损失量,缩短了收获期,增强了抗灾能力。到1980年,链轨拖拉机增加到183台,其中东方红54型83台,东方红75型100台,轮式拖拉机总量为140台,联合收割机140台,各种机引农具1,025台、除一部分大豆用人工收割外、其余种管收全部机械化。1980年至1985年,农场购进自走联合收割机56台,其中,E512联合收割机35台,1980年引进波兰产喷药机21台,1983年又引进5台,购进72片液压园盘耙10台,大批先进农机具的引进,不但提高了农机作业的水平,而且标志着农机具更新换代的开始,到1985年止,整地、翻地、中耕、喷药,施肥、割晒\拾禾,小麦联合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大豆收获机械化程度达95%。 建场初期的SL55/50机车组
 |
|
附表:七星泡农场农机设备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