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农机作业标准化

第三节 农机作业标准化



  1956年,由于当年开荒,整地机具不足,土地没有熟化,除强调耕翻深度外,无标准作业可言。1957年—1958年,要求的标准是翻地18—20公分深,耙地深度6—8公分,做到地平土碎,达到土平没有沟。但由于土地没有熟化翻垡不平跑槎拧鸡窝地头不整齐等现象相当严重。1959年—1962年,机务工作由场机务办公室领导,对标准作业开始重视,作业项目不断扩大,由前几年的仅限于翻耙压几项作业逐步扩大到翻地、开荒、耙地、捞地、播种、镇压、收割、归垛、脱谷、压场、选种、运输等十二个作业项目。1960年在作业前和作业中,召开了七次机务队长、修理厂(所)主任参加的会议,贯彻执行作业标准化要求,建立了质量验收制度,班组与班组,队与队之间,开展以标准化作业为基础的双优竞赛。1962年在八分场召开中耕除草现场会,各分场领导和机务队长参加,当年完成除草面积40,455亩,参加作业的有链轨拖拉机7台,中耕机12台,铲趟机4台,开创农场中耕作业使用机械大面积作业的先例。
  1963年,原八分场开始全部用机车播种大豆,为机械中耕创造了条件,其它分场机播大豆面积很少,无法使用机械中耕除草,仍然沿用畜力中耕和拖拉机后面用人工扶犁的方法。1963年春,农场组织各分场机务队长到兄弟场参观学习红星耙作业经验,制成红星2.4钉齿耙82台,及时投入时间进行小麦大豆的苗期耙草,同年9月27日场机务科制定了秋翻作业要求;对大犁复式作业,翻地深度、直度和机车不准在一个堑上作业,工作二年以下学员不准开车等,都作了详细规定,当年秋翻地质量明显提高。1964年在三分场;九分场试办两个机械化生产队、耕、种、耙、管、收获等机械配备较强,当年即发挥很大的效益,三分场粮豆平均亩产236.6市斤,比全场平均亩产(166市斤/亩)高出42.5%,商品率71%,盈利2b万余元。九分场粮豆平均亩产215.8斤,高出全场平均亩产30%,盈利6.9万元(全场当年亏损234.9万元)。1964年麦收阶段,制定了割晒、拾禾、联合作业标准,减少了收获损失率,联合小麦田间损失率在2%—5%之间,大豆平均损失率9—14%,拾禾小麦损失率为0.5%,比当年人工收获小麦亩提高产量32斤。1965年4月8日,七农机字第9号文件,规定了整地、播种、翻地、镇压四项作业标准,其中整地要求达到:平(地表平整)、碎(土壤细砰)、松(耕层疏松)、净(杂草清净)、齐(地块、地边、地角整齐),墒(墒足)。验收标准分甲、乙、丙三等。播种标准要求达到:三不:不重播、不漏播、不损伤种子。四要:要播封头,要播到边,要播到角,要下种均匀复土良好。五保证:保证保苗株数,保证播行直,没有喇叭口,保证坡地横坡起垄,保证行距一致,保证深浅一致。验收标准也分甲乙丙三等,翻地标准要求达到一直:打堑直。二减少:减少开闭垄,减少水线垄。三整齐:地头整兴、沟墙整齐、翻垡整齐。四要四不要:要扣垡严密,不要露残株杂草;要深浅一致,不要沟垄;要入堑直,不要有斜角;要耕深适宜,不重耕漏耕。镇压标准要求达到镇压结实,不漏压,地表平整。同时各单位组成以大队长、生产干事、中队长、机务队长参加的质量验收组,负责验收各队作业质量。1966年,各级管理机构先后瘫痪,标准化作业无人问津。从1968年秋起,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到农场,机务战线充实大批知识青年,由于管理混乱,农机具检验无标准,作业中没有严格的质量验收制度,一度坚持起来的标准化作业又打乱了。 七星泡农场农业机械设备表



  197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总场举办了有各分场机务干事、机务技术员、机耕队长参加的机务冬训班,明确提出了实现机械化是保证农业高产稳产,增产增收的基础,重申严格执行各项作业标准,各项作业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978年,链轨拖拉机三率平均达到85%,比1977年提高6%,特别是十一、十二、二、六、十七队的机务队,提高幅度较大。1978年春播时,基本上实现了三随作业:即随整地、随播种;随镇压,大豆基本使用机械管理,全场普遍使用中耕疏苗机灭除大豆苗期杂草,麦收时坚持一速作业,加强了堵漏,降低了田间损失率5%,1978年,提出在标准化上狠下工夫,精耕细作,夺取高产,每个队都要把住质量关,同时对整地、药剂灭草都下发了标准作业方案,推广少耕、免耕、深松浅耕法减少耕作次数,降低成本,提高产量。1979年,从荣军农场调来我场两名领导带来了原兵团的标准化作业方法和经验,当年在我场大抓了整地,播种。割晒、拾禾标准化作业,特别着重抓了整地标准化。以后两年在提高全场机务人员掌握业务理论的基础上狠抓了
  三个作业标准化:  
  一、农机具检修标准化
  对春播机具,作到了按标准质量验收,机务副场长带领机务科长和全体工作人员,对全场43组旧播种机的检修和新进的30台加大施肥量的24行播种机的安装逐台进行检查,对其它农机具也下发了检修验收标准。按标准检查验收,对收获机具检修动手早,5月初,康检即在全场铺开,局机务处王春华工程师来我场配合抓了五、九两个生产队的康检,并在五队制定了验收标准,起到了典型引路的作用。
  二、整地标准化
  在上年秋整地的基础上(全场上年秋整地质量好,抓得紧,奖励了一批整地质量好的车组)。进一步抓了春季整地,整地达不到标准坚决不准播种,对需要播种地号必须经过场领导和生产科验收批准后方可播种。
  三、春播标准化
  各机组均进行种肥试验,做到排量准确。春播期间,场生产科召开现场定标会,统一了标准,做到了严格要求,保证了播种质量。
  1980年8月24日,总场制定了秋整地制度,规定了翻、耙、压、三项作业标准,对不符合,其中一项标准的均实行罚款,并实行生产队、分场、总场三级负责制度。从8月26日起实行新制度—1982年8月在十四队召开了一次耕耙机的使用推广现场会,参观了十四队的麦茬耕耙作业,推动了全场的麦茬松耙工作,1983年1月5日—8日机务科举办了全场播种手学习班,以九三管局《收获机械检修和验收标准》为基础,重点提出了四项标准;①整机必须清洁干净。②发动机着火平稳,四不漏,③轴直、梁平、板展,④不漏粮:一百斤纯小麦喂入试脱,漏粮损失不超过二两。在7月5日—10日对集中修理的自走式谷物收割机进行验收,对生产队自检的牵引式谷物收割机、割晒机具、整地机具由农机科组织专人从7月10日—15日统一验收,一次检查验收合格,发给合格证。1983年农场提出口号:向标准化作业要粮,达到了苗全、苗齐、苗均、苗壮,杜绝了草荒,由于抓了标准化作业这个主要环节,作业质量明显提高,全场共有204,443.4亩小麦,50%的大豆地块,达到了四苗要求,全场有26个播种机组获标准播种机组称号。占播种机组总数的40%。
  1984年狠抓了播种作业前的整地和田间准备工作,规定了定量灌袋,定点配种,往复核对,地号结清的配种方法和播种作业操作规程及作业中的安全规则,同时制定了播种机手的岗位责任制。
  1985年,对整地、喷药、播种等作业项目,都制定了新的验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