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饲养与管理
第三节 饲养与管理
1959年以前畜牧业以公养为主,扶持个人养猪,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个体畜牧业才有很快的发展,公养畜群开始进行经济承包,大部分实行包畜群,包费用,农场实行补贴的办法,个别羊群、转卖给个人经营。
马匹:
1955年冬至1956年春,从肇东、肇洲、肇源三县购入2,185匹马,分到各分场和作业站饲养,饲养员从犯人中挑选有经验的人担任,饲料以谷草为主,还有少量的豆皮,玉米杆。精料有豆饼、大豆、玉米、草籽和燕麦等,还有一部分高粱。当时条件极差,马匹都在露天喂养,冬季寒流一到,风雪交加,每匹马身上扎两条麻袋御寒,饲草无法加工,精料也整粒喂食,加上大群管理,马匹乱咬乱蹄,管理粗放,使役和饲养失调,加之适应性差,冬季喝带冰茬的水,原七星泡农场有65匹怀孕母马,就有50匹流产,占孕马总数的78%,加上开荒大忙季节,只重干活,忽视配种工作,使母马妊娠率占65%。1956年551匹母马,只活了72匹马驹,繁殖率仅达13%,另外由于玉米、豆料等酸性饲料偏多,马得爬窝病和消化道疾病增多。1961年后,由于饲料偏少,精料严重不足,仅1至8月份就死亡213头,占存栏数12.4%。
根据上述存在问题,及时找出原因,规定了马匹饲养管理的规章,同时制定了畜牧队长、饲养员、防疫员岗位责任制,改变了饲养管理方法,做到公母大小分群,瘦、弱病畜单独饲养,母马产前产后一个月停止使役。从饲养上做到短草碎料,春季提倡先饮后喂,先喂白草,后喂料草,夏季实行先歇后饮,喂水草,最后喂料草,冬季除加精料外,多喂夜草遍数,减少豆料、补喂盐、白矾、碳酸钙和南京石粉,为提高幼畜成活率,制定了超产奖励办法,每按规定多成活一个马驹奖饲养员15元。1963年至1970年平均年成活马驹115匹,1966年以后,马匹生产逐年增加,质量和鞔力提高。1980年以后,由于机械增加,以机代马,马的生产也随之减少到现在的地步。
黄牛:
1955年,从三肇地区购入黄牛58头,露天放养,供宰杀食用,买来的三头奶牛,也因无有技术人员喂养和管理,和黄牛一样管理。使役牛每年5至10月份都在草场放牧和遛茬,冬季雪大年份就转喂干草和豆皮,因精料少,很少补料,只有在母牛产犊后才能喂些精料,在管理上也很粗放,冬季淡不上盐,饮不上水,造成第二年春季干柏死亡,当时没有牛舍和产房,牛产犊产到大圈内冻死很多。1957年501头繁殖母牛仅成活犊牛114头,繁殖率仅达22%。1961年因缺乏微量元素,犊牛因白肌病死亡严重,犊牛成活率仅达30%。找出原因后,对病弱牛和育成牛进行冬季补料,同时建了分娩室,母牛产前牵入室内,生犊后给犊牛服亚硒酸钠,由于采取积极措施,黄牛增长速度较快。1962年至1970年,平均每年增加224头,随着农业机械的增加,牛由使役转为以肉食为主,集中建立三个百头以上的牛点进行肉牛改良,为本场肉食和出口打下基础。三年共由广州、深圳出口肉牛216头。
养牛业在农场历史上经受两次重大灾害,第一次是1969年,当年从内蒙古自治区购入近500头山河牛,由于冬季雪大,购前饲草准备少。1970年因病弱造成大批死亡达600余头。第二次是1982年冬季出现的大雪,积雪平均30厘米以上(俗称白灾),牛群不能放牧,饲草又运不出来,死亡150多头,以后大部黄牛被卖掉和屠杀。到1985年末,黄牛公养仅存栏103头。
奶牛:
建场初期,从外地购进16头荷兰牛和柳州牛,产奶供应哺乳期幼牛,1970年奶牛相应增加到113头,满足全场牛奶需要。1971年后,由于饲养人员变动过大,技术力量不足,加之管理不当,饲料供应不足,产奶量逐年下降,牛奶没有销路,夏季奶大部变质扔掉,养奶牛赔钱。到1980年基本全部廉价买给个人。1985年末,个体养奶牛已达201头,年产鲜奶720,500斤,上交680,600斤。
羊:
1956年,由外地购入16支蒙古细毛羊,主要考察其适应性,由于每支产羊毛只有2斤左右,所以大部供肉食。到1960年已发展到305支,1963年从依安农场购入450支,先在七、三两个分场饲养,因发展较快,各分场先后都开始饲养,每年麦收和春节都要屠杀500—800支。初期羊的饲养粗放,夏季混群放牧,冬季产羔母羊补些精料,由于管理不善,加上羔羊白肌病严重,仔畜成活率很低。以后对各种羊分群管理,建立母羊群,进行改良,饲养上5—9月份主要靠放牧,10—11月份遛豆茬,冬季舍饲期补喂羊草、豆皮、麦夫子,每隔三日淡一次盐。羔羊出生后注射亚稀酸钠,成羊进行布病检疫。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羊的发展很快,毛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1975年已达到5,309支,平均每支产毛量8市斤。1985年末个体养羊已达1,742支。
家禽:
1959年—1965年各分场相继用土炕立体孵卵器进行孵化,但出雏率很低,平均七个蛋才出一个小鸡,由于当时饲养条件差,舍内潮湿,没有管理饲养经验,育雏率也很低。1960年17,934支雏鸡,只育活。8,759支,育成率48.8%,但解决了农场雏鸡的来源。1966年—1972年因孵化率低,成本高,自孵停止,开始从外地购雏,分别到各分场饲养,后由于政策放宽,养家禽发展较快,公养家禽逐年减少。1974年—1978年,大搞多种经营,农场搞电器孵化,进行大批孵化,除供农场公私饲养外,还外销部分雏鸡。1976年公养鸡最高达26,838支,鹅1,405支,由于大群饲养,饲料单一,缺少菜类和动物饲料,产蛋率很低,加之防疫不好,霍乱、马之克期病经常发生,死亡很多,养鸡连年亏损。1980年不再公养。
鹿:
1973年从外地购进50支梅花鹿,在东山进行舍内饲养。1982年开始饲养放牧,共150支,后因打猎的和野狗太多,经常冲散鹿群,而停止了放牧。到1983年发展到286支,每年向国家交售鹿茸和鹿胎膏,但由于公鹿比例小,鹿茸销价低,养鹿连年亏损。
生猪:
建场初期,生猪发展缓慢。1960年建简易猪舍已达19,500平方米,采取春秋两季分娩,避开严冬,从管理上改混群管理为公母、大小分群饲养管理,饲料运输为轨道车子化,饲料粉碎风车化,饮水流水化,减轻了饲养人员的劳动强度,生猪存栏达7,153头,其中基本母猪805头。三年自然灾害时,没有饲料,猪病弱死亡,母猪产仔后无奶,共计死亡9,718头。1974年,上级号召大养特养其猪,农场党委对养猪很重视,提出粮猪双上纲要,实现一人一猪,为达到这个目标,先后建起砖瓦结构猪产仔室32栋12,800平方米,猪舍47栋6,120平方米,每个生产队都达到有一栋砖瓦结构的肥猪舍,饲养也进行了改革,改大锅煮为生干料和生湿料混合,饮凉水,分娩母猪和仔猪冬季饮温水,实行饲料粉碎机械化,青饲料打浆,每个队都有1—2台粉碎机,1台打浆机,提高饲料利用率,在饲料比上是以青饲料为主,补喂精料,夏季放青或青菜打浆,秋天遛茬,冬季菜砸碎混拌粉料,解决饲料单一问题,秋天搞青贮解决春季青黄不接,由于采取了这些有效措施,养猪业发展很快。1978年生猪年末存栏12,033头,其中母猪1,300头,达历史最高水平,猪肉放开供应,上交肥猪2,040头,实现了全场一人一猪的目标。
1979年后,经济核算逐步走上正轨,养猪亏损的矛盾暴露出来,各分场开始大砍养猪业。到1981年,母猪存栏仅剩333头,同年成立畜牧公司,搞专业化生产,集中四个繁殖母猪点,保住了基本母猪群,在饲养管理上逐步向标准化和科学化迈进,达到畜舍砖瓦结构,饲料机械粉碎,饲料配方合理,品种优良。在政策上采取公繁私养,在经营管理上搞联产承包责任制,养猪业又有了发展。1984年末全场生猪存栏7,478头,产仔443窝,产仔4,224头,成活3,518头,平均窝活7.94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