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建材生产

第四节 建材生产



  一、砖瓦  
  1957年在场直中学处建起砖瓦厂与基建队在一起,手工脱坯,马蹄窑烧砖。李芳庭任施工员,主要劳动力全是犯人。1958年贯彻以农业为主的方针,压缩基建项目,当年只烧砖120多万块。1959年,格球山、虎山、七星泡农场三场合并,大兴土木,年烧砖200多万块,盖起了场部办公楼和一大批家属住房。
  1961年,由基建队负责人庄惠珍领导筹建了东砖厂。原计划建设32门轮窑,后因急于投产,只建成16门就停止施工投入生产,装窑用推车运坯,出窑用人工背砖,制砖机是修配厂自己仿造的,80匹马力柴油机作动力,班产砖坯10,000块。同年建成制瓦车间,手工搬杆单模制瓦机,产量较低,年产红瓦16万片,后改成双模托板,半机械瓦机,产量增加一倍多,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1966年,重新改进了原来的制砖机。原机缸套与机体是一体的,使用寿命短,2年多机体就报废了,经过改进的砖机,缸套与机体分为两体,磨损后只需换一下缸套就行了,班产量增加到30,000块。
  1975年,为加快红砖生产,满足全场的基建需要,由张延满任书记,刘德任队长,袁北军任施工员,兴建西砖厂,当年破土动工,当年竣工,只用56天就建成一座24门予热轮窑。1976年正式投产。制砖机由修配厂制造,班产砖坯4万到5万块。西砖厂的建成投产,使全场的红砖产量增加近一倍,年产量达887万块。
  1980年,东砖厂新进一套制砖机,红旗100引擎作动力。1981年安装完毕投入生产,班产砖坯4万至5万块。
  1983年,引进一套全自动半凝缩真空制瓦机,设计能力年产瓦坯175万片。1984年开始在东砖厂安装。1985年投入生产。
  1984年,引进秦皇岛产150型制砖机,设计能力年产砖1,000万块,当年在西砖厂安装完毕,投入生产。
  1985年,西砖厂因电线跑电引起火灾,烧毁凉棚78栋,机器棚一栋及一部分草苫子,损失价值折合人民币14万元,保险公司给保险金5万元。当年没有停产。
  1977年,九三农管局对各农场的砖瓦场进行检查评比,七星泡农场的砖瓦生产,产品质量和经营管理均获第一名。
  我场的砖瓦产品均是场内自销。产量除受其它影响以外,主要受场内基建任务多少的影响。1976年至1979年这几年是全场基建任务最多的,砖瓦产量也是全场历史上最高的。年产红砖1,100多万块,产红瓦60万片。   历年砖瓦产量、产值一览表   (万块,万元)


注: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   砖瓦厂设备更新一览表表二



  二、制材生产
  初期制材生产与基建队在一起,厂址在场直中学处。板棚厂房,只有一台园盘锯,匈牙利产413座机作动力,后搬到现在木工厂院内,厂房是拉哈辫草房,设备不变,人员16人,人工推车上料。
  1970年,新建砖瓦结构的木工车间400平方米,全部手工操作,主要生产房架子、门窗料、简易家俱及办公用桌椅等。为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1975年购买牡丹江产504型平刨一台。1980年购买青岛产双头打眼机1台,沈阳产18英寸木工带锯1台,实现了半机械化作业。
  1973年,盖起一栋400平方米的制材车间,原设备搬到新厂房,换上海产60柴油机作动力。1975年改为以电作动力,购买沈阳产48英寸带锯1套,跑车上料,1976年又购买哈尔滨产42英寸带锯1台。1978年购买无锡产6160型座机1台。1980年购买哈尔滨产6135型座机1台。
  1981年,为了扩大制材生产,木工厂建造制材车间600平方米。1982年竣工投入生产,设计能力年制材4,000立方米。并购买了磨锯机、滚压机。车间人员增加到44人。由于所产木材都是场内自用,所以设备处于吃不饱状态,最高年产量只达到2,500立方米。
  现在,木工厂拥有家俱、制材车间等建制,人员83人,总建筑面积2,559平方米,淘汰了所有的土房,积累固定资产原值255,300.36元,净值132,303.27元。   木工厂历年家俱制材产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