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副业
第五节 副业
一、综合服务部:
1957年在现青年商店地址办起综合服务部,设有:粮油供应,副食、照相、修理钟表、理发五个项目,10名服务员。1964年新盖起现在的服务部,增加了修理收音机的项目。1980年增加了烫发项目。1982年增加修鞋、自行车修理两个项目。随着场内人口的增加,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修理,钟表修理,照相等项目的业务量增大,服务员增加。1985年,家用电器、钟表两个项目有服务员4人,照相4人。年修理钟表达到5,392件次,获创润2,000元,家用电器1,216件次,获利润5,000元。服务部的总人数增加到28人。
二、被服:
1956年冬天成立被服厂,工人10人,主要是犯人和家属,到1959年工人增加到30多人。1972年服装加工数量达12,000件套,获利润12,000元。到1984年工人只有10几个,加工量降到752件套,利润只有700元。1958年被服厂撤销。
三、副食品加工:
1957年加工厂成立以后,随着增加了酱油、醋、豆腐等付食品生产项目,各分场也均有以上生产项目。1978年,水利直属队成立酱菜厂,生产酱油、豆瓣酱、醋、咸菜。酱油生产改过去的火炉取暖发酵为锅炉供气发酵。1982年成立工副业队,归工副业公司管理。同年增加了青红方生产。1982年,酱油年产量高达150吨,创产值4.8万元,生产青红方2288坛,创产值3.4万元,产品销往嫩江县。
1982年,为扩大工业生产,工副业公司增加了罐头、麦精可乐生产项目,培训了生产工人,购买了成套设备,建成罐头、麦精可乐生产线,同年筹建了香肠厂。1983年正式投产,当年生产鱼罐头13,510瓶,产值3.5万元,麦精可乐5,344箱,产值3.2万元。香肠当年投产当年停产,机械设备闲置一边。
1984年,由于渔业产量有限,罐头生产无原料,从外地引进一批红果作原料,生产罐头17,353瓶,产值1.3万元。
由于原料无基地,搞了无米之炊,加上生产技术和市场销路问题,工副业连续三年亏损,停止生产罐头,麦精可乐时产时停,浪费了大量的人、财、物。
在市场竞争中,最近几年产量逐渐下降,经营不景气。1985年工副业公司撤销,工副业队由个人承包,酱油产量降到15.5吨,停止生产青红方。
四、皮革:
1957年,原六分场成立一个皮革加工组,只有两个人。
1964年,在原齐市机床厂农场,即现在二分场借一栋房子,办起皮革加工厂,六分场的皮革加工组与合并来的虎山农场加工组合并一处,归加工厂领导,由李德元具体负责,梁凤阁、白福俊二人当技术员,一共8人,主要加工皮革,车马驾具,也做劳保皮大衣和犯人穿的靰鞡等,工艺流程较落后。
1969年犯人撤走,青年大批进场,皮革厂移交给水利队,增加了被服车间,并开始做大头鞋,工人增加到49人,负责人刘金奎,这时期皮革厂先后派出10余人到外地学习。
1978年前后,青年大批返城,皮革厂工人缩减,撤销了被服车间,只剩下原来的8人。同年,派人到大西江农场学习,增加了制做皮加克、皮鞋两个项目。
1981年皮革厂移交给畜牧公司,增加了做防寒毡的项目。这一时期隶属关系变化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