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1957—1959年,由于设备不足,采用一地一线制的架设通讯线路方法,线杆是6米长,根部直径只有15公分的杂木线路在耕地里架起,有一台磁石式,日本产50门交换机。线路传真效果差,故障多,只能维持农场近距离的通讯联系。
  1960年—1980年期间,为加速通讯事业的建设,以适应生产建设的需要,为改变线路传真效果差的落后状态,将原有的一地一线制,全部改成双线制,线路架设在公路一侧,线杆是八米长的松木。共架设线路270线对公里。设分机四台,勾通由23个队组成的通讯网络。
  1981—1984年,将5队—8队—10队之间的主干线路的线杆换成8米水泥杆。同时又用水泥杆架设新线路13线对公里,勾通了两个生产队的通讯联系。
  场部区域的通讯建设发展迅速,电话台数逐步增加,电话线路稠密。为避免线路间干扰,确保通话质量。于1969年,由农场总机通机关各科室及直属单位的线路,架设50对电缆300米,10对电缆400米。
  1984年,农场直属劳改局领导,安装一台四川七〇二厂产EM203IT型晶体管三路载波机(一路:至九三局,二路:至嫩江县九三分站。三路:至嫩江农场)。
  截至1985年,全场共架设通讯线路494.5线对公里。有交换机八台。电话机117台。25个生产队通上电话,只有16队、26队未架设电话线路。现有话务员11人,载波员2人,电话线路员8人。